2002年10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向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支持西部建设有关工作的函》(教外厅函〔2002〕30号)。函中要求西部各省报送需要在外留学人员到当地的科技、教育、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部门和行业任职或挂职的具体职位。到2002年12月16日,西部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提供了41个职位。该信息在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网、中国留学网、神州学人网站等媒体上发布后,受到许多在外和已回国的留学人员的关注,不少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兴趣。
对留学人员去西部任职、挂职,“回国办”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程序:
步骤一,由教育部向西部各省及有关省市发函,商请提出任职挂职职位及相关条件、待遇等;
步骤二,“回国办”通过中国留学网、神州学人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及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发布任职挂职职位信息;
步骤三,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动员优秀留学人员应聘,填写“应聘报名表”,经教育处(组)遴选,写出推荐意见;
步骤四,“回国办”将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的意向进行平衡,进行初步配对;
步骤五,“回国办”将初步配对情况反馈给用人单位和驻外使馆及应聘人员,进行初步对接;
步骤六,用人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赴国外或请应聘人员回国进行双向选择,签署“任职挂职聘用协议书”。
对于海外留学人员不断膨胀的热情,教育部国际司有关领导批示要“有问必答”。于是,“回国办”对所有与其联系的人都作了及时、细致、热情的回复,对他们愿意为西部服务的热情表示肯定和赞赏。截止到2003年2月底,“回国办”与海内外留学人员和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第一回合的沟通。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有19人表示有意去西部任职或挂职,其中在外留学人员15人,已回国留学人员4人。他们的年龄均在45岁以下,毕业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白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其中13位拥有博士学位,所学专业涉及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研制、计算机、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测量技术、神经科学、动物学、林学、农业经济学等多种领域。
在海内外留学人员提出任职或挂职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人应聘一个岗位的竞争局面。到本期内容截稿时止,其中的重庆市高校校长助理的职位有6人竞聘,重庆市科委主任助理、贵州省高校校长助理、重庆市风险投资公司经理助理3个职位的竞争者都为4人,西藏科技厅副厅长、内蒙古包头医学院院长助理有3人竞聘,云南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的位子也被两个竞争者看中。其他被应聘的职位有青海明胶副总经理、西宁经济开发区投资公司总经理,以及云南、重庆、青海和贵州的高校内的一些岗位。
对于海内外留学人员有兴趣参与解决西部提出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合作科研项目,“回国办”的思路和做法基本与操作留学人员任职、挂职的程序一致。到本期截稿时止,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送了53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也已通过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网、神州学人网站和中国留学网上发布,得到的海外留学人员的反馈也不计其数。
在“回国办”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就堆着一摞摞他们与留学人员、各地方之间来往函件的卷宗。有一份卷宗颇为典型,是留学英国洛桑比亚大学的余健博士的材料。在看到了网上发布的这些西部项目后,他即刻与“回国办”进行联系,一口气提出了6个合作项目。其中申请了与内蒙古自治区就“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合作研究,与青海民族学院就“410型电机反馈试验系统的仿真研究”项目进行合作研究,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合作意向最多,包括“高原、高寒的输电线路的电力损耗、电机的工程特性”、“西藏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控制及其市场化与信息化理论”、“节能、贮能、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型电、磁材料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微型发电机组的研制”等。
在给“回国办”的电子邮件中,余健写道:“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欣欣向荣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国人和留学生,我感到无比激动和鼓舞。……我本人及我所在的英国洛桑比亚大学对祖国开发西部的魄力振奋不已。由衷地希望为这一宏伟工程作出微薄贡献。我想,一定有许多海外游子抱有与我一样的想法,所以特别感谢教育部的安排,感谢‘回国办’所起到的中间桥梁作用。”
根据余博士的合作意向,“回国办”分别向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的有关单位发去传真,并很快收到了回复。西藏自治区政府领导作出批示,即和余健取得了联系,并邀请他在适当的时候到西藏考察。余健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西藏方面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材料。一方面通过材料对西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他可以向英国有关机构介绍,看是否能够争取到国际合作或国际援助项目。今年6月,余健可能会实现他的西藏之旅。
这样的材料不胜枚举,“回国办”的工作人员正在以辛勤的工作搭建海外留学人员和祖国之间的桥梁。记者在“回国办”采访的时候,与一位留日博士不期而遇,他也是来这里“办公”的。由于去年下半年“留日博士专家团”两次访问青海都被他错过了,这次他来北京就直奔“回国办”,还带来了他准备的项目材料。在电脑前,他和负责青海项目的工作人员研究得十分投入。看来,“回国办”又让他搭上了通往西部的班车。
诞生两个多月的“回国办”在第一回合的工作中初显成效,而更多、更复杂、更艰巨的工作还在等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