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梦见遥远的星空,是否陷入人生的黑洞?当你跋涉无边的苦海,是否看到身边的新岸?”这是新东方学校副校长、著名留学咨询专家徐小平在他撰写的《图穷对话录》中的感慨与追问。
1995年底,徐小平从加拿大回国参与创建新东方,并主持出国咨询处工作,其间,接 待了成千的咨询者,出版了《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等著作,成为想出国与不想出国、能出国与不能出国、该出国与不该出国,甚至从爱情困惑到前途受挫的女生、男生和他们父母追逐的对象。
当记者(笔者)按照约定采访时间下午4点钟来到徐小平工作室时,他正在接电话,通话完毕,他一脸的无奈,继而生起气来。他说刚才一位山东的学生来电话,要求明天立即与他见面,其急迫的心情简直比天底下燃烧的爱情还要强烈!他因此在生自己的气——因为无法应付众多的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需求,应该帮助而不能帮助所有的人。徐小平越说越激动:“许多学生陷入一种绝境里面去了,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因为存在留学误区、留学陷阱以及人生黑洞!”
留学的误区,正是我要采访的内容。我们的谈话不用点题,就水到渠成。
留学误区之一:无意识
记者:您曾说过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对自己的出国留学目标并不清楚,这是一个危险的时代现象,请您具体谈谈留学的误区有哪些方面?
徐小平:上面的数字就表明留学的误区之一是集体无意识。把留学视为一个绝对目标,不去考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留学最可怕的误区就在这里。许多人想出去两年镀个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里有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是否必要,是否合算的问题。留学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如果你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你就永远到达不了彼岸。
前几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毕业生来找我,非要出国。我问他为什么要出国?他说他说不清楚,因为社会学系不好找工作,所以要出国留学。我说你到国外读完社会学系,能找到工作吗?在美国肯定更找不到工作。那么回国呢?二十五六岁了,这时候,再从零干起,也不行了。所以对学社会学的人来说,非要出国,就是无意识了。这个学生认为他要么在国内考研,要么出国,而我认为学社会学最佳的出路恰恰是找一个行当、找一个工作,比如教育咨询、媒体策划、媒体编导,或到房地产公司做公关、民意调查……也就是说有万紫千红的职业在向他招手,而他只有一个选择——出国留学。
因为我们的教育没给他一个既定的方向,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没有把教育职业化、行当化。这是他的不幸,而他自己又进一步使不幸加深。这就是这个学生无意识的表现。我问他你留学完了干什么?他说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很多,如《图穷对话录》一书中并不适合留学的柯莲说“出国总是有前途的”,这句话就好像许多人说“买个宝马、买个奔驰,总是好的”一样。这简值是一句废话!你要是养不起宝马、奔驰,早就饿死了。
留学误区之二:无设计
记者:柯莲的话的确带有典型性,您说过许多人沉迷在出国留学的感觉里。他们把出国留学看成是改变人生的重要参数,但怎样设计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很模糊。
徐小平:对,这就导致了留学的第二个误区——缺乏设计,不能根据自己留学的潜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去哈佛的,偏要去哈佛;不能去美国的,偏要去美国。如果读本科去美国,你必须清楚拒签率是很高的。留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家、学校及专业。我的设计基础是你将来想干什么职业,我的整个思想是就业中心论。
记者:能不能举个例子?
徐小平:好的。北京大学统计学系有一个女生,托福考试满分,GRE考试也是满分,要到美国去读统计学博士。我问她将来想干什么?她说将来要到世界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去当高级咨询员。你知道该公司的咨询员年薪是多少吗?在8万美元以上。这个女生将来要去麦肯锡公司当咨询员,必须要有美国著名大学的MBA文凭;而要获得美国名校的MBA,一定要有3年到5年的工作经验;要想获得工作经验,我认为中国学生最快的方法,就是毕业以后立即在国内参加工作。而这位女生的选择却是先出国留学,把时间浪费在她不想学的统计学上。学完后她已经二十四五岁,她要在美国工作两三年,才具备读美国名校MBA的条件。
假如按照这位女生的设计,她既失去了在中国工作的经验,也失去了人生两三年的宝贵青春——而这恰恰是一个女人很重要的时期,是一条心态的分水岭:25岁以前你不急着结婚,28岁以前没有苍老的意念,30岁以后就会有一种“绝望”心态了,35岁以后就会想到人生未来的事情,比如子女的事情。可以预见,她的留学无设计,将导致她今后失去平和的心态。坦率地说,在国外,失去了平和心态的人我没有见过非常幸福的。
留学误区之三:无方法
记者:如果设计好了适合自己的留学方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误区吗?
徐小平:当然存在,就是我要谈的留学第三个误区——无方法。申请签证、申请奖学金、在美国打电话、选专业或学校都是有技巧方法的。许多事情可以从技能角度来解决。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申请了两年,什么也没得到。我只花5分钟改了他的简历,他就拿到一个学校15万美元的奖学金。
记者:简历是怎么改的呢?
徐小平:向签证官强调:这个学生14岁上大学,20岁拿硕士。这个学生原来认为出生年月日写在那里,美国的教授不会看不出来,于是他的简历上没有强调这些。
我教那个学生(用英文)写道:“在我18岁的时候,数以百万计的高中生正在为高考入学而挣扎,而我已经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本科学位。两年以后在同样的学校,我取得了硕士学位。现在我在中国最佳的生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已工作两年,我觉得我应该到声誉卓然的贵校来读我的博士学位。”
这似乎是个最最庸俗的故事,我都不好意思说,因为讲了很多年了。但这就是点石成金。
记者:既然上面的例子讲了很久,何不讲讲新的例子?
徐小平:我再举一个例子,在我新的书中要写的。一个学生去面试,签证官问:“请你谈谈有些学生弄虚作假的问题。”他说:“弄虚作假不能以点概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对的,但他接下来又说:“这就好像美国有一些人搞同性恋,你不能说美国人都是同性恋。”这句话就捅了马蜂窝。因为同性恋问题是敏感的,你不可以说的。
再比如,北大有两个学生,都得到了耶鲁法学院的录取。一个是4.5万美元自费,一个14.5万美元全奖(奖学金)。结果,得全奖的学生被拒签了。
记者:为什么?
徐小平:方法问题,会签证与不会签证的问题。拿全奖的学生是北大的博士,到耶鲁大学去读硕士。签证官问他为什么要到美国去读硕士?他回答中美教育体制不一样。这是废话,按照这种逻辑,北大应该搬到耶鲁去读,耶鲁应该搬到北大来读?寻求不同的教育体制不是你留学的任务。
记者:要是您给他指导,他应该怎样说?
徐小平:我给他指导了。我问他去学什么?他说去学私有财产保护法。好了,我对那个学生说如果签证官问你,你已经是北大的博士了,为什么还要到耶鲁去读硕士?你就说:“我当然要到耶鲁去读硕士,尽管北大的博士比耶鲁的硕士更高贵,但是我去美国学的是私有财产保护法,这在我国立法上是个空白,去耶鲁学私有财产保护法,回来保护民众的私有财产,帮助中国走向经济的全面复兴和发展。”这样,为了一种事业而去努力的学者形象就出来了。
记者:签证是想留学的人极关心的问题,您提出的要讲究方法就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徐小平:我的核心咨询就是签证咨询。一个女生去夏威夷大学读英语教学法,我向她了解情况以后,对她说,如果签证官问你到夏威夷去干吗?你就说:“我到夏威夷不是到海滩上去玩,我是去美国第二大的英语教学法的基地去学习,学成后更好地回国服务,因为中国是最大的英语教学市场。”这样留学目的就有了,签证讲的就是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你不是为了移民,而是为了学习,不能为了移民而假装学习,这是美国签证的核心。拒签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有移民倾向。
记者:您所设计的签证成功的例子有多少?
徐小平:我至今为止,人生设计的概念,是一个理论,当然我帮助无数人设计成功过,签证成功的传奇故事很多,但我不能说签证成功率有多少,我在新东方走到今天,在签证咨询方面应该说是有贡献的。
刚才我接电话时为什么会愤怒呢?因为又是来咨询签证的。说真的,我做签证已经做“伤”了,提到签证我就要跳楼。
记者:那您是否考虑过不再做签证咨询了?
徐小平:我不会再这样做了。我不能再面对面地给人做咨询了,如果面对面咨询,就相当于我写了一篇文章,只能面对面地读给20个读者听;但是如果印刷出来,可以给200个人看。我要把我人生设计的价值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
怎样走出留学的误区
记者:您刚才谈了留学的“三无”现象,如果有意识地出国留学,该怎样做?
徐小平:就要设计好。你将来想干什么?出国还是不出国,回国还是不回国?核心是什么呢?我的观点是基于中国本土的幸福中心论和就业中心论。
幸福中心论主要有三要素:就业、收入、生活。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生活。
就业中心论也是三个要素:就业、职业和事业。就业是赚钱,职业是一生的事,事业就是理想、梦想。人不能没有梦想。
比如,我问一个咨询者,你想做新闻吗?他说想。你想做法律吗?他说想。你想做管理吗?他说也想。可是你最想干什么呢?根据你的自身条件靠什么来谋生呢?如果连这一点还没想清楚,就不可能设计好。
记者:不管怎样,出国留学是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