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送孩子到海外留学,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件难事,目前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30万。近年来,留学生更有低龄化的趋势。
据统计,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生每年约有2万至3万人左右,其中中小学生留学人数就占到一半。面对方兴未艾的“小留学生现象”,有人发出疑问:小小年纪出国留学,利大还是弊大,“镀金”的文凭是否更有价值?
出国留学:逃避“黑色七月”还是寻觅“远大前程”?
中国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低龄留学热潮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教育供求关系存在矛盾。目前国内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较低,许多孩子无法考上大学。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让很多家庭走上了送孩子出国这条路。
一位正在给儿子办出国手续的母亲告诉记者:“我送孩子出去是因为高考竞争太激烈了。自从孩子上初中起,我们心里就压着高考这块石头。”现在虽然高考录取率提高了,但考生的意愿越来越向少数名校集中,一些考生非重点大学不读,非热门专业不读,使名校的门槛越来越高。“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国读书。”
就读于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赵鑫说:“在我们班,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不下10个,有的从高二就开始准备,现在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也有人在高考前夕逃避‘黑色七月’,选择出国。即使目前准备高考的同学,他们的父母也在观望中,一旦情况不妙,就可能走出国这条路。”
曾在海外留学多年的何松博士说,每年,中国数百万考生的命运系于一次高考的结果。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一年至少可以考两次,每次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一些国家还由各省、州或大学自主考试并将考期错开,这就不会出现一次考试定终身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留学感到新鲜、好奇,对将来面临的事情考虑不多,没有思想准备。让孩子出国,大多都是家长的意愿,他们的愿望是使孩子能较早地进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培养广阔的国际视野。不少家长为孩子选定的留学目标是“学会一门外语,拿到一个外国学位,最好能在国外找到工作”。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中国人都有过留学经历,在这种国际化背景下,不少家长想帮助孩子建立国际化的未来。”南开大学袁辛老师说。
出国留学:对孩子是“锻炼”还是“陷阱”?
对于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过早地送他们出国是否合适?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孩子出去没人管,不会照顾自己,容易学坏;也有人认为这可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他们将一生受用。
北京一家媒体最近报道,京城一位初三毕业生,去年到新加坡一所华侨女子中心读书,不到一年就读不下去了,她孤独、郁闷、想父母、想老师同学,影响了学业,最后只好回到北京重读高一。有学者指出,这种情况在小留学生中并非少数。
尽管目前想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不少,但多数被访家长确实感到有些不放心。令他们担心的问题主要有:人身安全;难以融入异地的文化环境,因沟通不够形成孤僻性格;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上有障碍;花钱如流水和互相攀比;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而堕落;影响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等。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徐玉珍老师认为,孩子年龄太小不适宜出国,因为他们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需要有父母进行引导和关注。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所谓的“危险期”。因为这是一个人情趣、心理特征的形成阶段,对人的心理、性格有重大的影响。
年幼的孩子可塑性强是家长送他们早早出国的又一原因。天津市教委国际交流处王先生说,年龄小的孩子对于环境的适应会更快。
南开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袁辛老师则认为,一个低龄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积淀,小时候没有体验,容易导致母语文化的缺失。到国外学几年再回来,两种文化都半生不熟也不见得是好事。
“而且,中国留学生的心态很微妙,在海外外国人把他看作是中国人,在国内大家又把他看作‘喝过洋墨水’的人,他们有时会迷失自我定位。在留学生的头脑中,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价值观不时发生碰撞。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对于留学生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而小留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苏长和博士说。
小留学生现象:透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有人把“留学低龄化”归咎于家长对国内现行教育模式的失望和对基础教育的回避。
北京四十四中的王老师认为,现在中国不少学校没有创造以学生为本位的环境,缺少对孩子需求的关怀。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环境落后于社会实际生活,课程设置不能吸引学生兴趣,不少学生是因为在现有的学校找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才选择出国的。
袁辛老师也认为,目前中国很多学校作业过多,负担过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小学郑立宁校长认为,中国的小学教育基础并不比国外差。中国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因此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更扎实。西方教育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个性化才能和创造力方面更胜一筹。
不少教育学者指出,一些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的出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基本功的优势逐渐显现,加上西方教育的创新优势,很快就会有所成就。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中国西南联大教我基础扎实,知识严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我创新方法,中外教育优势互见,结合起来就会造就各种人才。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正在抓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苏长和博士认为,在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情况下,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并不可取。(裴闯季明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