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个吉庆日子里,在一片震耳的鞭炮声中,一顶传统的中式红色花轿在巴黎中国城的大门前漫步,这不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游行,也不是电影的拍摄现场,而是粤海大酒楼专为举办结婚喜筵的新人提供的一项服务,在这里,一对在法国成长的新一代移民,正在通过完全迥异的中西两种婚礼仪式,来记下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喜庆日子。
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移民家庭的婚礼。农历7月29日对于阮金亮和何瑛瑛而言不是个普通的日子,从这天的早晨开始,他们就为自己人生中的这件大喜事忙开了。西服与婚纱的搭配,二十几辆名牌轿车构成的车队长龙,嘹亮的结婚进行曲,以及切婚礼蛋糕、开香槟的仪式无不透露出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子。而35桌的中餐宴席,来宾慷慨的红包和红色的大花轿又无一不是中国的风俗。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过这一中西杂糅的婚礼,不仅仅显现着中国移民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入尝试,也表达了他们对于自己本源文化的坚守。
婚礼的主角是两个操着流利法语的华裔青年,他们之间的结合,除了深厚的感情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阮金亮在回忆自己与何瑛瑛的结识过程时,谈到了双方父辈间的友谊,″我们两家人平时关系就很好,经常来往,所以我们两个从小就认识。“至于结婚,”当然不能排除长辈的因素,他们自然希望我娶一个中国姑娘,我想说如果有一个中国女孩子,两个人之间的感觉都挺好,为什么不呢?能让父母高兴也挺好的。″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批中国移民踏上法兰西的土地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耕耘,在法的华人在经济领域正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地位,而在文化方面,两个文化大国的撞击所呈现出来的是相对缓慢的融入。如果说前两代移民由于语言的隔膜,更多地保持了中国的本色,那么作为成长在法国的第三代移民,从语言到交际圈,从所受的教育到思维模式,都更类似于法国人。也正因为这样,在仍然维持着中国观念的家庭和代表着主流文化的社会的夹缝中,第三代移民处于一个相对微妙的境地。就以结婚而言,与外族通婚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并不是很能容易接受的事,相反的亲上加亲却无疑是件大喜事。在阮金亮的身上我们看到,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依然在延续,长辈的意愿和家庭的和睦还是年轻一代考虑的因素,这一点比起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青年人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移民的全方位融入仍然是必然的趋势,以语言为代表的一些特征正在淡化。尽管家乡的方言还是家庭内部联络的工具,移民的第三代普遍已不会讲普通话,法语是他们交流和思考时的第一选择。作为他们的后代,移民的第四代所受到的来自家庭的压力一定会更弱。阮金亮在谈到他对于自己以后孩子的结婚对象的要求时就说,“我不会干涉我孩子的选择,白人也好,阿拉伯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对我来说都一样,至少现在我是这么想的”。
文化的融入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也只有这样,华裔才能在法国社会真正地扎下根,并且在包括经济的各个社会领域发挥影响力。然而这一切是不是一定要以本族文化传统作为牺牲呢?阮金亮的一位朋友,毕业于工程师学校,现就职于雷诺公司,作为融入法国社会较深的一员,他给了我一个理性的答案,“无论怎样,我依然是一个中国人,不管怎么变,在法国人的眼里我不会是和他们100%一样的,我还是一个外国人。”深藏在血液里的一些东西是不会变化的,也正因为这样,这场婚礼的中式特色在笔者的眼里,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排场,而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一种情结的表现,它向生长在异乡的华夏子孙传递着来自根源的信息。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在中国本土正在渐渐消失的传统却在海外得以保留。春节巴黎街头的游行队伍,开业时的鞭炮和舞狮,以及红白喜事的礼仪规矩都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泛化了的文化符号,只要它们还存在,华裔移民不管过多少代就都能找到他们的文化之根。(来源《欧洲时报》作者林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