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新东方夏季班的第一堂课开讲。
主讲者是赫赫有名的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素有“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之称的徐小平。
教父的讲演
这场类似于开场白一样的演讲,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和教室的陈旧,而让家长减少半点热情。从早上8点半开始一直到中午11点,2个半小时里没有人离场。只有一位父亲在门口抽了半根烟,少数家长疾步出去小解,他们在很快的时间里就赶回教室,然后一个劲地打听“前面徐老师说了什么”。
讲演时,台下只有两种声音:不断响起的笑声,听得出家长和学生都能意会徐小平的西方幽默;再有就是经常爆发的掌声。在他们心目中,徐小平显然已经成了“教父级”的“留学规划师”。
一个大二的女学生从北京追到了上海,“徐老师,你还记不记得我,上次你在北京讲课,我问你一个问题,结果你太忙,没有回答我,现在您可以回答我了吗?”
这个“上次”是在去年,女学生当时想问他去加拿大留学哪个大学好,今天在课堂上再次提问的她已经被加拿大╳╳╳大学录取了,但她觉得那所大学不怎么样,想去美国读大学。她准备要么再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去美国,要么等到大二时再费些周折去美国读书。她不知该怎么选择。她花钱报名读了夏季班,只是为了这第一节课,能当面请教徐小平,赛过迷上“F4”的追星族。
临近结束时,徐小平留了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给台下提问。在家长眼里,这点时间简直是杯水车薪。
徐小平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接下来他还要接受本刊的采访。11点整,他不愿意再多费一分一秒,宣布今天的讲座到此为止。
但是家长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他们围住徐小平阐述各自不同的问题,还不落下各自不同的曲折经历,当然那位千里迢迢的“追星族”也在内。足足20分钟之后,徐小平终于蜷身而退。在他坐上专车之前,一位母亲还在死缠烂打地追问,无奈之下,他转身告诉助手——上海新东方学校的市场部主任葛文伟,“留个我的手机号码给他们吧”。
徐小平一头钻进了专车,享受暂时的清净,尽管他平时很喜欢帮人规划,并喜欢规划成功后受人尊敬的成就感。
他手上没有拿任何东西。这样的演讲他已经烂熟于心。但演讲时,他自始至终在不停地喝水,更确切地说是一瓶黄色的饮料,有点像“佳得乐”,广告说能补充体力的那种。
给高中生做“人生设计”是骗人的?
尽管和徐小平并非同一年代的人,此前也未与徐谋面,但徐所推崇的理论,我却颇为熟悉,也大致认同。
他曾经著述《图穷对话录》,这是那些理论的精髓,但我始终没有搞懂为何要以荆轲刺秦王中的“图穷匕现”来命名。
此次见面,我找到了可能的答案,和徐对了几句,感觉他很把自己当回事儿,很有些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英雄意味。
这也是他既已出书,又继续在课堂上演讲这些理论的原因。
记者问他,你是不是总在反复这些讲演,重复这一套理论的说教。
徐小平不避锋芒,回答说,基本的原则是差不多,但根据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方法,更像一个杀毒软件。
1983年徐小平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任教北大。1987年赴美留学,后定居加拿大。1995年,现任新东方校长的俞敏洪飞到温哥华请徐小平出山,回国创建新东方。
徐回国后主持出国咨询处,专做留学规划,后来又专做签证咨询。他说,他一度成了想出国与不想出国、该出国与不该出国、能出国与不能出国甚至从爱情困惑到前途受挫的女生、男生及他们的父母追逐的对象。
有意思的是,他是新东方里唯一一个“会说英语但不教英语的”老师。
他的任务不在于教英语,“学会英语后应该怎么用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正如把教育和职业挂钩是当前首要任务一样。”
“很多人都不知道出国留学是为了什么,为了以后做什么,结果很多人的结局很平庸,甚至很悲惨。”
“一个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学士,刚毕业就准备去美国读MBA,结果被拒签,他只知道去拿个美国的文凭,不知道读美国的MBA,没有工作经历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徐小平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他开始帮助传授“留学规划”。
他的“留学规划”理论很实用——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把精力放在明确自己要从事某个行业中去,然后按此做5—10年的规划。
这样的规划被其称为“从教育到职业的路径”,能够获得不断增长和发展的收入和前途。
“而18岁以上的高中生可塑性最强,等到像那个北大经济管理学士那样,就很难救了。”
但是这种留学规划曾经被人认为是诈骗。
在一次座谈会上,《哈佛爸爸》的作者对徐说,做人生设计?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是不是骗人的。
徐回答:美国人在人生设计上确实是不成问题的,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都开始独立,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所以美国人只要完成该受的教育就成了。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偏颇——问学生,接受教育为了什么,很多答曰为了获得知识,为了做贡献之类,鲜有人说究竟做什么。
7月12日的讲演中,徐也问了一名已经结束高考的女生同样的问题,你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想做化学家,想做一个博士。徐小平后来对记者说,她已经超过18岁了,还不知道化学家、博士都不是一种职业。
高中生不知道今后自己要干什么,这是中国的通病,但他们还有救。只要听了我的课,就不会再迷失方向。徐小平很自信。
徐氏辞典的构成:“执照”和“回国”
Career=Education+Certification(前途=基础教育+执照)。
这是徐小平留在黑板上的一个公式,他反复写了好几遍。
课后,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留学,然后留在国外发展,执照很重要。”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讲,当然主要是他们的父母,这么早地出国,很多都是为了一张绿卡,一张区分是否有国外居住权的“身份证”。他们为此在修满学分后呆在美国,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并恪守准则,以确保自己换取这张“通行证”。
但是徐小平给他们寻找了另外一条出路,他对记者说,“其实,只要有美国的本科学历就够了,就相当于有一张美国绿卡了。”
靠着这张学历证书,能在美国通行无阻,甚至回国后,再去美国,签证绝对不会有问题。
所以,与其坐等,为什么不去考一张“执照”呢?
在徐看来,执照要比一个博士学位重要得多。
他当即算了一笔账:比如一个去美国读法律的高中生,如果有志于读到博士后取得一份好的工作,并在美国干一番事业,就需要经过4年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1年的实习,一共需要花10年时间,当然也得至少花10万美元。然后到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每年的年薪可能一开始只有4万美元到6万美元。
但如果读完4年本科,他直接去加州考一个律师执照,可能也得10万美元,但他只花了5—6年的时间,作为响当当的加州职业资格律师,年薪20万美元打底。
徐开玩笑地说,他自己和太太都有加拿大的小学教师执照,他把这张东西看得比绿卡都金贵。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但是徐小平在采访时流露出“回国发展”思路确实非常坚定。
他在讲演时提供给家长和学生的两条公式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是:美国本科学历+回国工作一段时间+美国MBA,二是:美国学历+美国工作+最终回国发展。”
针对现在中国学生本科一毕业就想去美国念MBA,然后始终被拒签的现象,徐小平告诉记者,美国的MBA学校,一般都对入学申请者提出要求,需要他们具有两三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好的学校根本不考虑你,别说自费,即使你捐款人家也不要你。这是MBA的特点。
即便能找到一个普通的学校让你深造,但毕业之后在美国也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理由也是一样的:美国人最看重的是你的具体经验。
像这样踏入歧途,在美国毫无目标、过得并不怎样的人,徐小平见得多了。“现在很多高中生出国,其实是父母的要求,看看台下那么多父母比自己的孩子还专心,就能明白这一点。仔细分析分析,他们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说不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们没有目的,没有追求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目的,从他们说不出今后干什么可以看出,从他们回答说去当科学家、当博士也可以看出。”徐小平淡淡一笑,“留学当然是一个伟大的追求,但如果把它当作时髦当作最终目的,就会陷入人生的误区。”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先设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再去美国读本科,4年后回中国来发展一段时间,然后再出国深造;或者在美国考上一个执照,干出一番事业,然后再回中国发展。现在的中国不再是以前落后的中国,尤其是上海,这里充满着机会,连跨国公司都要抢占这个滩头,而你却最终放弃了,等于又放弃了最好的机会。”徐小平最后阐述了这段并非“狭义”的爱国主义。
徐小平自己也在实践这条归国之路,他和太太,还有两个儿子已经决定回国定居,8月中旬,他可能会在上海浦东的某个楼盘购房,当然得等他的太太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房产卖掉。(本刊记者/顾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