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16岁的武汉中学生王濒(化名)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和寄托,前往英国留学,然而在留学期间,由于年幼无知,他并没有将心思真正用在学习上,而是沉迷于了网络游戏。结果三年间,他不仅学业上一无所成,而且将家里给他的50万的费用全部用尽,无奈之下,他只得悄悄返回武汉。由于无颜面对父母,他只得在武汉的一家宾馆做起了服务员。
近几年来我国留学生数目逐年递增,而小留学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王濒”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1月1日晚九点十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节目《新闻观潮》请到了社科院的社会学博士陆建华以及有过低龄留学经历的张玮,并连线了唯一采访过王濒的湖北武汉记者戴红兵以及央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就此展开了讨论。
在节目中,戴红兵总结了王濒留学失败的三点原因:一、英语基础较差。二、由于是第一次独自支配如此巨额的资金,难免滋长乱花钱的毛病。三、中国学生的扎堆现象,也是影响中国学生在外求学的重要原因。
陆建华博士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留学生多为公派形式,在那个时候,留学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留学现象也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长对留学的理解也由过去的“虚荣”转变得更加务实,认为孩子出国留学可以增加见识,也可以接受较为先进的西式现代化教育。这些想法是很好的,然而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理性思考。首先,出国留学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在国外学习需要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做支撑,否则,孩子在国外要在学习的同时兼顾费用问题,即使他们利用打工解决了经济问题,但是这势必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学业造成影响,结果是适得其反。其次,孩子应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应该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面对陌生的环境,年幼的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
针对听众及网友提出的国外中学教育比国内中学教育先进,导致大量中国小留学生出现这一问题,社科院陆建华博士指出,这也正是许多人对留学的一种曲解,多年来留学生目的地的不断转移,说明许多家长始终没有破除对外国教育环境过分理想化的判断。孩子要成为人才,能够出去在文化以及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交流还是必要的。但是,要理性地作出选择,切忌盲目地将孩子送到国外。
12岁时就留学国外的张玮认为,中国的初、中、高级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先进的,外国的专家对此也是予以肯定的。出国留学本身就是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少年出国留学固然可以学到很多较为先进的东西,但是回国以后却要面临很多问题,例如,重新适应国内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等。
一直关心“王濒”事件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也通过连线电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类事件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孩子本身的素质是很关键的。心智是否成熟是在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处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王濒之所以留学失败是因为没有和家长进行足够的沟通,没有明确出国留学的目的。
最后,陆博士还为广大留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正确分析出国的目的;其次,要分析留学目的地的经济情况,合理分配学习费用;再有,要充分考虑到国外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对未成年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和影响,适度监控和引导,从而保证少年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