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14位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与此相对照的是,近年清华学生出国比例也在全国高校中最高,于是清华园展开了一场讨论.
12月9日,在清华大学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30名同学分坐两排,一名男生正在激烈地向对方发问:“如果我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难道我去开馄饨摊?能力发挥不出来,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请问对方同学,如果有机会出国的话,你们有多少人会抱着坚定的信念一定回来?”坐在对面的十几名同学有两位立刻举起了手,大声说:“我一定会回来。”过了几秒钟,又有四五个举起手来:“我也会回来。”但声音显然小了许多。然后,又一只手举起来,晃了一下,又悄悄放下了。接着,就是沉默,很长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
在这一天,清华大学有36个团支部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名为“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我的事业在中国”主题团日活动。同学们以实话实说、座谈、演讲、辩论等各种形式,和研制“两弹一星”的专家、留学归国人员、学校的老师坦率地探讨了是否应出国深造、出国后是否回国服务等问题。这是清华大学规模宏大的“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此项活动从10月份开始,为期一年,分为“记住历史”、“思考今天”、“选择事业”三个阶段。校方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使教职工和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在日前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4位曾经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这是清华的骄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清华学生出国比例一直高居全国高校榜首。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哲说,出国人数增多不是坏事,校方绝对不会制止同学们出国。出国也并不等于人才流失,许多同学出去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对此,学校只有两点希望:一、学子们学成回国,二、学子们要时刻想着祖国。
这场学习活动不同于以往的是采取了同学们喜欢的形式——讨论,辩论,小品,座谈……选择了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出国与报国。于是同学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也说了许多真心话。
有人戏言: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记者在校园里随机采访了18位清华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另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利弊再来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尽管这个随机采访的结果不太令人乐观,但他们的理由令人深思。物理系一位姓张的女生坦言自己在筹备出国:“我不想做井底之蛙,我想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也和国外差一大截。我在国内发展肯定不会比美国好。”
计算机系一位同学表现得义愤填膺:“你们一说我们就是不爱国。其实呢,包括你们媒体也在整天报道谁谁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什么的,好像只有出去过再回来才算爱国,那么那些压根儿就没出去,一直在国内辛辛苦苦的人呢?他们才最爱国,怎么没人提呀?还有国内的环境,我不是说科研条件,精神环境我们能做到吧?我有好几个师兄都是在单位受一些闲气才下了出国的决心的。落后的管理体制伤了他们的心。”
有一位同学说:的确,科研条件我们一时赶不上,但一些软性的条件,比如导向,比如精神关怀,不是清华大学一个教育活动就能全部解决的,这些,是否也值得全社会关注呢?
学校请来了众多的校友,作报告、交流、座谈,这些校友的精神也的的确确打动了一大批人,但同学们出国的念头却未必消失。电子系一位同学说,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家,你在美国和在中国受到的重视是不一样的,你为祖国和为外国工作的自豪感也是不一样的。我相信科学是无国界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为科学为祖国艰苦奋斗应该是知识分子应尽的职责。热能系大一的新生李思说,我刚入学,但我发现清华培养了那么多人才,作出的贡献却好多给了国外。我希望我能出去开开眼界,这对我的事业会有帮助,但我一定会回来,毕竟我是中国人。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张教授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我相信我的学生是爱国的,但这有一个怎么看待的问题。用五六十年代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是不对的,社会在发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引导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可能是保护并激发他们爱国热情的好方法。但这不是一个学校能做到的,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请爱护他们吧,他们都是中国宝贵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