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理能力很差且在国内就不像样读书的孩子,就已给“留学垃圾”留下了第一伏笔;家长基于“洗钱”、“逃难情结”、“留后路”等方面的考虑,想把这样的孩子送到国外,这样,问题就加重了。
在2003年,“留学垃圾”这个词家喻户晓,并引起众多海内外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业内有人士评价说,这将成为中国留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词汇。而这一个词也和最早创造 它的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陈铁源,因为一本新书《留学与垃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最近,陈铁源通过越洋电话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什么没有直接用“留学垃圾”这个词是有原因的。
“中国留学生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大面积的;不是在某个国家产生的,而是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的;尽管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但都具有特定时期的中国人的共性。这种大面积的留学生问题不仅应该引起留学生本人的关注,应该引起留学生家长、社会学者的关注,更应该引起主管当局的注意,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陈铁源强调说,“其实,最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
他还说:“留学产生问题本来很正常,但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学生几乎都在重复产生那几类问题,就显得非同寻常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当我把来自18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问题汇集成书时,它应该是中国学生问题的一个缩影,而且是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全球范围内。”这本书是陈铁源所著的第二本有关留学的书,他的第一本书是关于留学签证的,经过大量的独家调查和采访,他的《撇开中介去留学———驻华签证官访谈》上市后很快销售一空,让出版商很是赚了一笔。这本《留学与垃圾》算是前一本书的姊妹篇,相信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坦白地说,“留学垃圾”这个词很刺耳,很敏感,有不少人对此是持有保留意见的。正如陈铁源在序言中说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同门前辈对笔者提出批评说:‘留学垃圾’这个概念,有些霸道。其实人生很复杂,某个阶段的表现并不能说明什么。这种称呼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即只有一种留学方式是正确的,其他都不足论,甚至可以肆意贬损,我以为并不妥当。”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后,那些被披露的大量事实不得不让你承认“留学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如何的“触目惊心的”和“惨不忍睹”。
其实,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有“问题”的学生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应该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尽管本书所涉及的全都是“问题”,但也并不表明所有问题都是“留学垃圾”。作者所做的只是把中国学生在国外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客观地、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尤其报告给那些有留学生或即将留学的孩子的家庭,但又不明真相的,以引起注意并避免今后重复。而书中采用的客观调查和客观报告的写作手法,这应该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对于即将踏上留学路途的人及其父母来说更是应该去看一看,尤其是那些十几岁的并不小了的“小留学生”们。
值得注意的是,陈铁源详细描述了“留学垃圾”产生的基本过程,并指出有4个“关键环节”:留学生本身、留学生家长、中介公司、国外学校。
他说:“如果每个环节都出现问题,那么,一般就会出现‘留学垃圾’。”比如,一个自理能力很差且在国内就不像样读书的孩子,就已给“留学垃圾”留下了第一伏笔;家长基于“洗钱”、“逃难情结”、“留后路”等方面的考虑,想把这样的孩子送到国外,这样,问题就加重了;中介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把孩子送出国门而挣钱。目前,中介最强项之一就是把这些有“留学垃圾”潜质的人进行包装(造假)。最后,当这些孩子抵达“垃圾学校”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中介”和“问题学校”组合在一起,想不成垃圾也很困难。很显然,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是在4个环节的每个环节上都会产生问题,但已经出现的问题都无法超越这个4大环节。
至于为什么陈铁源仅仅指出了“留学垃圾“问题所在,但是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这留给大家去思考,原因也许在于:第一,答案应该在每个留学生身上或其家长身上,最根本的在于留学生自己;第二,现在的中国仍然还处在制造“留学垃圾”的高峰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相对滞后,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三,也许答案就在每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本书作者在请读者明察。仅属猜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