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留学垃圾
“留法学生遭劫,嫌犯疑是中国学生”、“中国女留学生出入按摩院”、“中国留学生涉嫌福冈灭门血案”……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报道不时见诸于海内外各大新闻媒体,个别学生的“垃圾”行为让“中国留学生”这块“金字招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更令不少有志出国求学的人充满了困惑。
据报道,仅在日本,从2003年5月26日到5月27日一天多的时间里,根据所掌握的情报,就有9名中国留学生因刑事犯罪而被拘留或通缉。从2003年前5个月来看,就有不下50名中国留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有些犯罪触目惊心,情节特别恶劣。
自2002年起,中国著名国际时评作者、资深国际新闻编辑陈铁源在德国对中国留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采访,曾经采访的城市包括柏林、慕尼黑、汉堡、科隆,还有一些小城市。之后,又在日本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采访。还有,通过对世界将近20个国家的驻华签证官和教育官的采访及其他场合进行的各种采访,都获得了大量触目惊心的“留学垃圾”事实。
“留学垃圾”——这是一个非常刺耳的词,但是,记者在众多国家对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对中国高中出国留学生的采访后发现,他们当中的一批人,除了“留学垃圾”,再也没有更确切的词去形容他们了。
即便没有记者的亲自采访,仅从充斥在媒体的各种令人扼腕的留学故事中,也能看出端倪,诸如留学卖淫、留学拉皮条、留学吸毒、留学成非法移民等等,不一而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留学垃圾”并不是个别留学生的个别行为或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中国留学生这个大群体中。
一位准留学生的母亲也向记者说出了她的忧虑:“近来,媒体关于海外留学生的报道几乎全是负面的,从生活习惯不良、学业欠佳,直至最近升级到绑架、勒索,甚至贩毒、凶杀,看得人‘胆战心惊’。作为家长,我为他们感到痛心,也为我的孩子担忧,更不知道把孩子送出去究竟是圆了他的留学梦,还是把他推进了‘火坑’?”
“三方”促成“垃圾”产生
一位业内管理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爆炒这些“垃圾”现象相比,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究竟谁该为“留学垃圾”负责?
对此,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英特派先生认为,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太过娇惯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们一下子过渡到凡事都需要独立判断的环境之中时,年轻、不成熟的心态便暴露无遗,往往把握不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击。”金吉列出国留学公司总经理朱燕民也认为,家庭对留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一些小留学生思想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很容易被西方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诱惑。甚至一些处于“危险年龄”的孩子在家长身边都不能受到很好的管束,却被送出国门。
这些学生本身的基础较差,如果2至3年后仍然不能通过语言关,很容易感到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沦为真正的“留学垃圾”。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除去学生、家长自身的原因之外,个别国外院校的教学质量欠佳、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在国内招生的海外院校中,混杂着个别以公司形式进行登记注册的私立院校,其课程虽然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但资金明显不足,办学期限也有限制,学生在这类学校中就读非常不稳定。
记者也了解到,不少学费非常昂贵的国外私立院校、语言学校都会给中介机构一笔不菲的佣金。受利益驱使,一些“黑”中介就会想尽办法把学生办出去,造成个别学生为了凑足高额学费,不惜铤而走险的现象产生。
2002年,中国驻澳使馆曾对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语言差距、孤独、出现问题无人求助成为困扰留学生的三大心理障碍。
对此,“五湖中视”副总经理李雅杰、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主任李平都提出,留学中介机构要做好“售后服务”,及时把握留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而不能像某些不负责任的中介那样,送出国门撒手不管。
一位业内人士也呼吁,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孩子留学的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除了慎选国外院校之外,对于那些自身基础较差,自律能力较弱的孩子,留在国内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声音 谁对中国留学垃圾负责
一位资深人士日前撰文说,中国有庞大的留学需求市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出国留学,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留学。
目前,中国留学生市场上最盛行的说法是,学生出国可以很快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然而,当看到众多的中国大约18岁左右的学生被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们又怎么能很快适应呢?更何况这些年轻的孩子特别喜欢扎堆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众多的学生出国留学都是报喜不报忧,没有客观如实地把自己在国外留学的实际情况传达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甚至对自己的不幸遭遇难以启齿,总是给人在国外留学很风光的印象。其实,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表现都很糟糕,把他们说成是“留学垃圾”一点都不过分。可以说,造成大批不明真相的人一次次重复那种不幸的留学故事,他们也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在国外糟糕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与中介公司有直接关系。目前,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某些中介公司获取不义之财的重要途径。这些中介惯用的手法是与国外的中介或学校联手。中介想尽办法把钱从学生口袋里掏出来,然后,再想尽办法把学生送出去。只要跨出国门,一切都与中介没关系了。然后,学生、中介和学校开始无休止地扯皮。但是,学生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前途;家长付出的代价是巨额金钱;学校付出的代价是名声,但即使名声坏了,还可以重新注册学校;而中介付出的代价是,虽然无法再中介同一个人,但可以中介别的人。
的确,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强大压力下,往往屈服而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家庭则是带着“逃难情结”把孩子送出去;有些家长是看到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把他们送出去的;有的是因为有一些正规交流项目(这样的项目很不错,但很少)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还有更多的家长则是被中介公司连蒙带骗把孩子送出去的。遗憾的是,他们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后,就像面对断了线的风筝,对孩子的留学真相缺乏真正的了解。
“要想毁掉自己孩子的前途,那就把他们送出国。”这话可能有些偏激,但确实又有大量的留学垃圾故事在佐证这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