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甫过,父母们开始忙着为子女估分。然而,一个不妙的现实是将有17.3万名四川考生不得不失去在今年入读国内大学的资格。所幸,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处于和平崛起时期的中国,更需要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在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负笈海外,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留学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然而,多数家庭在面临出国留学这项投资时,依然缺乏理性,他们表现出来的心态,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
调查:出国留学犹存4大误区
世界著名的大学组织——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日前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5.3%的“准留学生”认为出国留了学就等于成功人生;84.7%的人认为出国留学就是简单地出国读书;34.5%的中国家庭希望孩子在国外本科、硕士、博士一次性完成;而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希望出国留学这项高额投资能够获得快速回报。
资深留学专家、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周涌说,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前出国留学存在的四大误区,多数家庭在面临出国留学这项投资时,依然缺乏理性,他们表现出来的心态,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最典型的想法就是“拿洋文凭换高薪”。
这与《中国青年报》2004年年底进行的“海归搜索行动”调查的结果惊人的相似:多数海归期望值过高,首选去北京、上海的外企工作,40%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万元以上。
“拿洋文凭换高薪,这是当前出国留学最大的误区。在不少家长和学生看来,出国留了学就等于成功人生,洋文凭可以直接和高薪划等号,曼彻斯特大学文凭是一个价码,剑桥大学文凭是一个价码,双硕士又是一个价码。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并不关心你留学花了多少钱,企业只会关注你能做什么,做得怎样,你能为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他们也忽略了一点:留学是需要用一生来收获的。”周涌说。
此外,不少人在出国留学时以跨出国门为终极目标,认为出国留学就是简单地出国读书,混个洋文凭。一位英国大学的招生代表这样评价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学生不知道国外有什么样的课程,也不知道哪些学校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目的是尽快进入一所国外的大学学习。”
据介绍,由于当初盲目出国,没有充足的准备,这些学生很难从留学生涯中有所收获。“他们当初是对海外生活怀着一种柏拉图式的憧憬,比较着大学的排名,盘算着专业是否热门,关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手,签证能否顺利过关……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取得签证,他们就长舒一口气:我成功了!当他们走下国际航班,踏上异国土地时,茫然的感觉早已取代了初到异国的欣喜。学习上、生活上、文化上巨大的差异让他们手足无措。可能他们最终适应过来了,可却没能从留学中收获到什么。如果说出国留学好比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有人虽然跑完了所有的路程,却忽略了两旁的风景。”
观点:成功留学磨砺6种经历
那么怎样的留学才算得上是成功留学?作为有着7年旅居英国生活学习经历的中国学者,周涌认为,出国留学应当历练6种经历:出国留学的经历应该是一段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为理想而奋斗的经历;应该是一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的经历;应该是磨炼意志的打工的经历;应该是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经历;应该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实习的经历;应该是由小做起,将所学的转化为生产力的就业及创业经历。
周涌向记者回忆他当年的留学生活:初到英国时,他口袋里只有5英镑,在英国一所大学任教的母亲当时只给了他一个学期的学费,而且是“借”给他的。在英国7年,他一直坚持白天上课、晚上打工挣学费,连回国的前一天也没有例外,“我一直没有和母亲住在一起,也没从她那里拿过一分钱。我在英国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我自己打工挣来的。”周涌认为那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不可忘记的,非常宝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如果说我今天有所成就的话,应该是我出国留学的经历成就了我,而不是我的‘洋’文凭,也肯定不是我的英文。”周涌建议,今天的家长也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危机感”和“使命感”,而不仅仅是花钱送孩子留洋镀金。
留学究竟可以收获到什么?“海归”的优势在哪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周涌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和BP(英国石油)中国区总裁接洽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生实习事宜时,对方问他:“你认为你们的学生和北大、清华、复旦的学生相比,优势在哪里?”
周涌说,他也会经常问学生这个问题,而每次都得到不同的答案:我的英文很好,我从曼彻斯特大学回来文凭很好,我是海归……其实这是一个思维的误区,“英文好不是优势,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英文也不会差,‘海归’更不能当作一张烫金的名片,洋文凭也不能成为打动企业的理由,真正能使企业心动的是留学生涯造就你的多种特质:先进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良好的国际化人脉网络、对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等等。这也是你在和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相比时,对方不具备的优势。”
由此看来,出国留学决不只是为获得一纸洋文凭那样简单,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凭本身仅代表获得了某些专业知识,不代表你就有多大的能力。而现代社会往往更看重后者。
留学,须用一生去收获。留学者决不能囿于校园“孤岛”,应该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良好的国际化人脉网络。在这段色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在外部自由、宽松而又内在严格的环境熏陶中,留学者最终获得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一时的学术水平、薪酬待遇更能决定人的一生。
[新闻链接]
两大课程护航留学之旅
A 职业规划课程化解“海待”顽症
如何能使自己的海外留学经历成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业内专家认为,出国前有一个周详的自我发展计划十分重要,留学计划与职业发展规划应同时进行。基于这种认识,今年年初,英国北方大学强势推出“职业指导计划”,该计划为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国际基础课程和硕士预科的在读及已毕业学生,提供包括专业职业咨询和培训、随时更新的职业信息、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兼职、实习和就业机会等服务。
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预科教育和海外留学深造只是留学计划的一部分,大学和预科教授的是专业知识,“我们希望这些留学生能在获取海外文凭的同时,具备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思维和交流的能力,丰富的实习和兼职经验,符合个性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意识。”
据称,学生一旦进入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国际基础课程或硕士预科,就自动被纳入了“职业指导计划”。此项计划将分四个阶段:1、学生在预科阶段,将接受来自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所提供的职业规划咨询、潜能培养、性格测评等课程及服务;2、学生在英国或澳大利亚就读期间,将接受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与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共同安排的各项专业培训,获得随时更新的职业信息,在暑假期间获得实习和兼职机会;3、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的毕业学生将通过“职业指导计划”的签约企业和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的就业平台推荐就业。4、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将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作为向雇主推荐的有连续性,记录完整的个人发展资料。
B 人生发展技能课程“授人以渔”
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决不是雅思和托福成绩能掩盖和弥补的。那么,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过渡教育是最重要的?答案不言自明:中国学生最需要补习的也许并不只是英语成绩,而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提高他们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增强自我意识和对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这也是留学预科在新的时期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今天,留学预科不能仅仅扮演一种桥梁课程的角色,它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等等。据称,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无法确认自我,处于一种毫无布局的自我弥漫、扩散和混乱状态。这样的状态使得他们因为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而痛苦,于是很多人就把出国留学当成了一条逃避的通道。这种人生态度对成才很不利,也无法达到“留学深造”的目的。而人生发展技能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个人规划和职业规划能力,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更充分地为留学生活做准备。人生发展技能课程提出了优秀青少年应当具备的七个好习惯:积极处世;先定目标后有行动;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双赢的想法;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协作增效;不断创新。
周涌: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资深留学专家,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中国区首席代表。于1999年率先在中国引入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预科项目,经过7年的努力,目前该项目在全国已拥有8个国际基础课程教学中心及5个硕士预科课程教学中心,已经有超过2000名学生受益于这类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