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星
20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又一批学子远涉重洋赴海外留学深造。经过努力,他们中许多人学成回国,留学经历铸造了他们今天的成功。以下六位人士的留学经历,或许对读者朋友有所借鉴。
姜莉莉莫斯科工业大学博士,现任广州捷力计算机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莉莉博士回忆起那段留学的岁月觉得收获甚丰:“俄罗斯的基础科学教育非常扎实,由于市场经济的干扰少,加上自身的本科教育的底子厚,几十年的基础学科都保留了下来,比如数学、机械、计算机软件等学科。当我毕业时,莫斯科工业大学校长说我是‘中俄外交关系正常化后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留学博士’。”
目前,姜莉莉是一个专门开发制造车间作业计划和监控管理软件的计算机公司老总。她现在主持广东省的中俄合作项目有五六项。通过这些项目姜莉莉既能邀请昔日的导师参加合作项目,也不断铺砌中俄之间互相交流合作的道路。“我的一位俄罗斯研究生师兄也在我们公司长期参与研发工作。”姜莉莉说。
陈校园英国伦敦大学基因工程博士,现任广州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校园去英国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拿到了基因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并参与相关的研究。“国外的博士论文不好拿,不像国内只需通过答辩就行了。在国外,必须得拿实验结果或科研成果出来,这样学位拿得扎实。”
“在英国的日子,是我人生当中最好的学习阶段,也是我思想定型的阶段。这也影响了我的一些处事方法,比如做一个报告或研究都讲究三化,即程序化、规范化、量化。”
包芸美国南加州大学航空力学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包芸说:“美国给我的最深感觉是竞争太激烈了。美国作为世界强国,显得非常功利。恰恰是这样的环境,让我提前感觉到生存的恐慌。在美国必须在业务上与别人比拼,和任何人都是种竞争的关系。一些科研项目业务虽然功利,但是很实际、很扎实。他们的每个研发项目都要求产生较大的经济利益。”
“我去美国的时候20多岁,在美国学习3年。但这短短的3年时间,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成长了10年。留学的日子让我感觉到了真正是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这也让我懂得现在要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包芸回想起留学的日子,深感庆幸和满足。
李伟良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后,现任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伟良博士认为,国外很注重学生研究问题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些科研论文。教授们都很尊重学生提出的想法。“在国外无论是师资、环境和硬件水平都比较好,环境宽松,能让人专心去研究。对我本人而言,出国留学其实是在国内学习的一个延续,增长了见识和知识。同时,也由于社会环境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生活条件要比国内艰苦些。”
李伟良博士目前仍从事研究工作,紧密的对外交流合作使其原来在海外留学掌握的知识得以很好的延续下来。“相对而言,我获得学术和产业的资讯渠道会多一些。”
王燕菲瑞士巴塞尔大学生物学博士,现任广州医学院教授
王燕菲博士说:“瑞士的学术氛围很好,我的导师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获诺贝尔奖提名人之一,尽管他最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条件和有强大资金作为后盾的情况下,这些大学非常专注于学术研究。著名的欧洲分子生物研究中心就设在瑞士。而且,这些教授都主张学生不懂就问,并希望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来。老师是很乐意解答学生的疑问的。”
“瑞士是典型的欧式生活,不允许加班。注重个人的隐私。我们假期和娱乐时间相对多些。娱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管武太荷兰动物营养与科学博士后,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副教授
他说:“博士毕业后我想了解国外的科学态度、研究情况和先进设备,接触国际前沿的研究水平。看看国外在研究方面是怎样去组织、管理、运营一个项目的。”管武太这样评价自己当时出国的心态。“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因为我在国外所读的是交叉学科,这样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也让自己完成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
现在我也经常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并保持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方向。”管博士为拥有丰富的海外信息资源和科研渠道而十分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