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1993年,一部名为《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轰动了全国。在经历了“文学热”、“经商热”后,“出国热”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职场风景。
1993年,中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国家教委公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自费留学倏然向国人打开大门,无数中国青年发现了 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梦想——出国留学,人们热衷留学,将到海外读书称为“出国镀金”。出国留学是一场充满诱惑的挑战,也是一次对自我价值的检验。
成就先行者
短短几年间,“出国潮”由古井微澜变成了沧海巨波。一时间,无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有没有海外关系,想不想继续学习,都开始琢磨起留学来,更有很多敢想敢干者将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追求事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到异乡的土地上“洋插队”。
尽管生活辛劳,但这群被称为“先行者”的人依然执著于此。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中不乏雄心勃勃之辈:从事科研的,眼盯着诺贝尔奖;经商的,想挣下几个百万;搞文的,一心要进入美国文化主流;就是在演艺界,也有人整天在喊打进好莱坞,打进百老汇……
这是一群奋斗着的中国人。在国外,他们无所依傍,唯有奋斗。他们选择了比轿车、洋房更为博大的目标。他们艰苦拓荒,甚至冒着有种无收的风险。“奋斗”二字之于他们是沉甸甸的。如今,他们或成功,或平凡,但无论怎样,曾有的那段海外岁月都让他们了无遗憾。
钟情美利坚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留美”成了“留学”的代名词。很长时间,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当中,留美学生占据了庞大的比例。据半官方的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1997年,中国内地赴美的留学生逾16.5万,几乎占据所有海外留学生的一半。而这之中,工科学生奏响了留学美国的主旋律。中国留学生将追求、人生、情感、幸福和痛苦都留在了那片名叫美利坚的土地上。
初来乍到,语言不顺,环境不熟,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留学生大都有过一段不适应的日子。然而,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发奋图强帮助他们熬过了最初的几年,此时脚下出现的就是另一番天地。
催生新产业
面对出国大军,一群精明的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一种新的产业——留学产业应运而生。
想出国留学,就先要学外语,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学外语热情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11月,商业化民间外语学校——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正式注册成立。1995年底,新东方学生即突破1.5万人次,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出国留学而走到一起。随着90年代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急剧升温,GRE、TOFEL等报名考试站点均人满为患。
从留学申请和办理手续的个人行为到自费留学人员在留学中介的操作下成行,留学市场的活跃与火热将留学中介带入了人们的视野。90年代初期,市场上突然冒出了几百家留学中介。这阶段由于国家的相关法规尚未出台,留学中介市场相当混乱,消费者在办理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增多。这期间,非法中介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机构及个人未经批准就在从事自费出国中介服务。合法中介违规操作的也不在少数。终于,在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了对留学中介机构的严格审核和监管,通过对较混乱的全国留学服务市场进行“大扫荡”,全国留学中介机构由原来的800多家变成了目前的400多家,整个行业逐渐步入规范发展期。
明星镀金更风光
杨澜:1990年,杨澜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女主持人,并因此成名。四年后,她却在事业巅峰期选择赴美留学,先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攻读纪录片导演,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