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初次跨出国门,在新鲜之余大多会感觉迷茫。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来自文化、习俗、生活语言方面的挑战,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吗?
日前,现就读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三位同学王冀、方好、胡鑫趁假期回国之际,本报记者“逮”住了他们,从心理、学习、生活三方面采访了他们留学的真实感受,希望对学生和家长有所帮助和启迪。
记者:到澳洲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什么?
方好:出国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理财。父母把第一年的生活费都交给了我。由于没有理财的经验,刚到澳洲那阵子,我总觉得钱不够用。一两个月后,才慢慢学会了在超市打折的时候去购物,学会了自己做饭,如果每餐都在外面吃,很不划算,一个月大概会花费1000多澳币,自己亲手做会省两三百块(澳币)呢。在国内我们都依靠父母,三餐不用管,零用钱花完了父母会给。出去就不一样了,一切自己安排,每个人过去后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只有慢慢适应。
胡鑫: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语言沟通。我这里说的沟通不是日常生活交流,而是学术上的语言沟通与理解。老师讲授大学专业课程LECTURE中,每一堂课都有很多新的学术词汇,老师将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逐页播放,语速相当快。我是学酒店管理的,很多管理学理论中的概念、理论单词都没有学过,所以在最初上课时,能听懂的部分很少。不过,学长告诉我,刚开始听不懂是很正常的,于是在这段时间我非常注重课后的复习,反复啃书,再将老师课堂上讲的要点配合理解,效果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澳洲老师决不会拒绝任何一名提问的学生,所以当你听不懂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电邮的形式与老师展开问题讨论。
记者:你们有谁打过工吗?能不能介绍一下?
王冀:通过朋友介绍,我在城中心一家中餐馆打工。刚开始的工作是洗盘子,还记得第一次站盘子面前,我惊呆了:装满了一大箩筐的盘子和碗,重重叠叠,比我的个头还高。现在我已经成了职业洗碗工了!
我每天工作4小时,报酬是50澳元,工作时间从晚上6点到10点。老板还算好,让我自由选择时间,每周去两次。打工最大的感受就是辛苦,很累。知道了父母挣钱的艰辛,还有我觉得自己变勤快多了,连家里人都夸我懂事多了。以前在家里,妈妈让我洗5个碗,我都要讨价还价,逃跑不干。这次回到家里,别说是5个,就是50个我也毫不犹豫地包揽了。
记者:能对即将出国的准留学生们谈点感受吗?
方好:出国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出国就是吃苦,不要有逃避高考的幻想。
胡鑫:我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十分宠爱。在国外,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必须自己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国内时,就要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遇到问题能首先自己想办法,不要动不动就让家长帮忙。
另外,预科阶段中的专业课程很有用,比如商科基础、学习技巧、高等数学等,都给大学课程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千万不能轻视预科的学习。
王冀:预科学习中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我们在国外互相帮助。回顾过去,我很珍惜那一年的预科学习经历。在国外很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