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留学”在国人眼中是充满光环的字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又一次涌动着留学浪潮,可相比以往,这批外出留学生的出身、年龄、经历、出国动机、留学性质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中国家长们腰包里那一笔笔巨额教育投资,正年复一年源源不断地向海外流失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也感到如巨锤击打般的阵阵撞击?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西方认为18岁之前是“快乐学习”,对于学生的管理相对宽松。 这样的“宽松”把西方的基础课程全部推延,使他们的大学本科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和大一的课程。他们在硕士阶段进入的专业学习,只相当于我国的大二、大三的课程,所以英美等国大学的本科水平比起我国进入了211工程的100所重点大学,优势并不明显,倒是他们博士以上的高层研究比较出色。
所以有教授主张学生们在读完硕士之后,去国外攻读博士或者博士后,这样考取相对容易,研究的条件比较优越,而且所有的费用由对方负担,自己没有经济压力,也更容易出成绩。对于教育改革颇有见解的曾庆先生认为:西方自由散乱的课堂给他们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居高不下的社会犯罪率。
我们不能只看到英美教育中自由、人性化的一面,我们还应该知道,几乎所有的英美名校都采用了严格的管理手段:普利茅斯社区初中为了保证学生都到相关的课室去上课,而在教学楼的每个楼道上都安排了“哨兵”,监视学生的上课情况;哈佛大学规定,凡考试作弊立即取消学籍,开除出校。因为他们知道,过于自由的教学氛围只能培养出学生张扬的个性,可是如果忘记纪律的严肃性,就无法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无法让学生将来适应竞争和规则并存的社会。
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和我们有着太多共通之处的、在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亚洲国家。也更应该保留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中仍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当英美等国正试图推广中国基础教育模式时,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国际上获得各项大奖时,国民实在是不应该妄自菲薄。
从130年前的“留美幼童”算起,中国留学浪潮几起几落,已经历经十代。到21世纪最初的这几年,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留学生年龄之小、范围之广,都说明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民众了解世界的愿望在快速增长,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为这样的增长奠定了基础。留学已经由原来的“社会精英”向着平民阶层铺开,留学的目标也由“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带上了强烈的平民式幻想色彩。
在短短的几年里,这样的幻想被种种社会思潮推波助澜,势头越来越猛,让我们措手不及。它直接导致了“留学生待业”现象,不但使国家流失了大量资金,也令许多家庭的经济投入和精神期望化为泡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那些无论是想让孩子去进军诺贝尔奖,还是“放长线钓大鱼”去挣大钱的家长们,都只看中了高贵的外衣,却忽视了高贵的精神。在这一代留学生成长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缺失了这种精神,现在孩子们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对于这种缺失的惩罚。
汽笛既然已经鸣响,船舰就得出航。大量的留学生涌出国门,与整个世界涌入中国同时进行,犹如两支同时摇动的船桨。它们有助于终结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就如同西方的年轻人成年后都要去周游列国、都要去体验社会一样,中国的年轻人也将把留学当成自己丰富人生阅历的一次体验,他们从中长见识、开眼界,在对他人的了解中冷静地分析自己。相信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再也用不着背负着沉重的光环,在祖国和异邦之间逃来逃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