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教育部发布了今年的首个留学预警,起因是法国巴黎的一家私立语言学校因涉嫌出具虚假证明材料被查处,暂时关闭,在该校学习的大约500名中国留学生因此陷入困境。(3月15日《新京报》)教育部发出这样的预警,忠实地履行了政府的责任。
但是,另据报道,有些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制定相关政策,严格限制18周岁以下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读人员出国留学,甚至还有委员认为18岁的限制定低了。这种过度保护, 掩盖了我们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无助于孩子的成长,阻碍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这些委员的理由是,西方的文化背景及教育方式与中国差异很大,这些年龄过小、心理远未成熟的留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反差。多数小留学生难以适应西方的教育环境,容易“破罐破摔”,走向堕落。
是否多数小留学生是被委员们形容的这样呢?他们有什么统计数据作为根据?
笔者目前在波士顿的一个小大学教书,这里有不少中国学生,没有听说哪个走向堕落。相反,这样的学校,教学条件良好。以笔者执教的历史系为例,五个全职教授,三个是哈佛、耶鲁出身,另外两个也都是名校的博士。上课班级甚小,一个班仅十几、二十来个人,师生关系密切。该校图书馆等设施,比起哈佛、耶鲁来固然像个小图书室,但比国内任何大学的图书馆的服务都好。其法学院图书馆设施之现代,为国内任何大学所不可企及。如果有条件,为什么不到这里读书?
说孩子小,中西文化差异大,适应不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适应呢?当然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十几岁父亲远征时就作为摄政王治国,在宫里急得直跺脚,怕父亲把天下都征服了,他长大没事干了。二十岁当了国王,很快征服天下,跨越多个文化,一直打到印度。难道我们的孩子,十几岁就不能到异国上学吗?十七八岁还无法出门读书,无法适应异国文化,正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孩子独立性太差。不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拦着孩子出国,试问这些孩子什么时候能够适应全球化呢?
事实上,只有家境较富裕的孩子才当得起小留学生。这些出身优裕的孩子,最缺乏的是出来锻炼锻炼,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笔者不久前在《南方周末》发表《我为海外华人辩护》,称赞海外第一代华人生活克勤克俭,发愤努力,教子有方,为下一代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但国内人反而笑他们小气、土气。
文章发表后,笔者收到几十封读者来信。其中年轻人的信主要来自海外的这些小留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出来留学才知道什么是谋生的辛苦,才理解父母为自己作出了多大的牺牲。许多人还说他们出来后学业非常有长进。真是多数人堕落学坏吗?还是先调查一下再发言吧。
十八岁不让出国留学,那么如果我们有一些优秀学生,十七岁半拿到哈佛、耶鲁的全奖(这完全是上大学的正常年龄),难道不让人走吗?这样的规矩,最后会伤害谁呢?有些人还是脱离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不相信父母和孩子们自己的判断,一定要政府出来当保姆。
其实政府的责任,是在老百姓作出重大决定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他们甄别学校。美国也出版了许多选择大学的书籍,排名前四五百名的大学,都有相当的质量,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因才择校。当今独生子的一代,需要的是严酷的爱,要鼓励他们出去摔打一下,不是像养热带鱼一样地小心保护。他们之中,许多人出国后会失败,就像许多人在国内读书也会失败一样。但总体而言,他们这一代和我们的社会将从全球化的大学教育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