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当我还是个对世事懵懵懂懂的女孩儿时,父母把我送上了飞往新西兰的客机。对于上学的事,我没有丝毫说话的权利,不管我是否愿意,父母决定了就必须服从,别无选择——
一个小留学生的心灵独白
许多时候,一些大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让年幼的孩子们去国外留学的好处:避开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端,开阔眼界,从小就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比别的孩子“抢先一步与世界接轨”等等的优势,却忽略了那些年幼的心灵在身心成长的阶段对爱的需要。当大人们用自以为是的教育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时,却常常忘记了我们的感受:我们更需要的是爱,而不是大人们强加于我们的人生理念。
“背洋书包”的“水土”不服
来新西兰之前,我在国内上了一个暑期的英语强化班,自我感觉英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当我第一次坐在教室里听课时,老师满嘴晦涩难懂的话还是让我觉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第一次考试,成绩低得让我抬不起头来,而那个年轻的老师塔丽亚却兴高采烈地站在讲台上说:“你们瞧,萧第一次考试便得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她简直太棒了!”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低着头,大颗大颗的眼泪滴落在敞开的课本上,当时我恨透了她,以为她是在刻意地嘲讽我,后来时间久了,我才明白,这种感觉只是不同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识上的偏差而已:在国内,如果一个学生考得不好,老师要做的,往往除了批评还是批评,而在国外,老师们大都喜欢鼓励学生。在塔丽亚老师的眼中,我虽然考得不及格,但我毕竟得到了一些分数,她认为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了,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鼓励我下次继续努力,可当时我却只固执地以为她在嘲笑我。
在这里,我遇到的麻烦不仅仅来自语言方面,教育方式的不同也给我带来了很多苦恼。在新西兰,每个年级除了统一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学校提供的其他课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比如我们学院规定11年级的学生要学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必修科,除此之外学生自选3科;12年级必修课只有英语一门,其他5门均可自选;到了13年级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准备参加高考,选择应考科目或者面向工作的科目。而一旦遇到这样的事情,中国的学生更多表现出的则是茫然、无所适从。我也不例外,第一次选择选修课时,我甚至不惜花一个多小时的国际长途电话来和父母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