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亭亭,女,23岁,北京市人,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在新西兰留学。
2000年,作者19岁时,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著《我把母校告上法庭》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特别是身为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她和现在的许多留学生一样,经历了——娇生惯养、飞出国门、寄宿家庭、寂寞想家、过语言关、进入大学、听不懂课、寻找住房、艰苦生活、找工打工、刻苦学习、结交朋友、融入社会等一系列留学中的必然路程。并纪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留学,是一个催人成熟的大课堂
2003年4月20日,巨大的波音777飞机把我带到了南半球,岁月匆匆而过,回忆起一年前北京机场的离别,仿佛还是昨天。那天一走出奥克兰机场,酷似油画般的蓝天白云,仿佛还在眼前。
然而一转眼,却已经整整一年了!
回想这365天的海外留学生活,艰辛、孤独、选择、挑战、超越……充实着我生活的每一分钟,真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比我在国内任何一年都要精彩和难忘。
这一年中,我有着许多第一次的经历。
第一次找工,我盲目地闯进了酒吧;第一次找房,我无助地挨家敲门;第一次做饭,我几乎点着了厨房;第一次交白卷,我差点儿收拾行李回国……
第一次寄宿在别人家、第一次走进外国课堂、第一次有人说爱我、第一次单独值夜班……
我在留学中,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成熟了,长大了。
一年中,我有了极大的收获——1年读完了2年的课程,并且多半成绩取得了A;我有了难得的工作经历——在条件优越的社会福利院打工;我找到了自己温馨的小屋——学会了独立生活;我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标——让昂贵的学费升值……
在异国他乡生活,在一个讲英语的社会上大学,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离开了惯我宠我的父母,离开了国内优越的生活环境,独自面对逆境和陌生的一切,只有靠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去克服。
留学,是一个催人成熟的大课堂
。
今天,整整一年了,我踏上了回国的路,马上要见到家人和朋友了,心里充满难以抑制的兴奋。
我可以很自豪地对他们说:独立,我已经做到了;成长,我已经做到了。
奥克兰机场上空的蓝天白云依旧,可我,已经脱胎换骨了。
放飞——父母希望我是从鸡窝里飞出的凤凰,还得是金的
2003年4月底,我胸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背负着爹妈的寄托和不舍,穿过现代化的首都机场,一步一步地朝着海关,朝着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新的生活走去。
留学——在当今年轻人心目中象梦一般的浪漫、刺激、时尚的事,在我们一家人酝酿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后,终于摆在我面前。
新西兰——这个未知的狭长岛国,象浩瀚的太平洋上一叶小舟,飘泊在地球南边,在我父母拿着放大镜反反复复地观看后,终于定为我留学的目的地。
护照、签证、入学通知书——整齐的放在桌上,一张蓝色的飞机票被夹在台历的出发日那一页,这一切都在告诉我:留学已经不是梦了。
家里有了一些变化,自从拿到飞机票后,父母再也不提“留学”这俩字了。只是每天晚上,妈妈总是在柜子边倒腾东西,一会儿拿出来,一会儿放进去;老爸则拿个弹簧称,把这些东西翻来覆去地称,往旅行箱里颠来倒去地塞。
我象要远征的勇士一般兴奋,忙着和同学告别,看都不看那些材料和箱子。
到了夜里,恐惧的心情才象条小虫在心里爬来爬去:真的要走了吗?要只身离开家,飘洋过海到国外去?
国内不是挺好的嘛。我有些害怕,甚至是退缩,这情绪随着离家日期的迫近,越来越强烈。
不愧是妈妈,她象一台精密仪器一样能看透我的心,实际上她比我更犹豫不绝:“为什么让咱们惟一的孩子离开家。”我不止一次地听见她和爸爸说这句话,她有些承受不住了。
老爸喃喃地说:“能出去总是好的,你可别动摇了孩子的心。”
于是妈妈象在自我安慰,又象在教育我,豪不留情地对我说:“哼,你不出去呀,就永远长不大了。”
我妈有句名言,是专门针对我说的——“猪圈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种不出万年松。”
当年,妈妈小小年纪就下乡插队,就是靠这句大白话,大实话经常鼓励自己,才在广阔天地坚持下来。
现在用在我头上,妈妈的要求并不那么高,她说:“我什么千里马、万年松都不要,只图你不成‘老鸡崽儿’就行了。”
“老的小鸡崽儿”这么怪的词我从小就听说了,这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妈妈当年下乡插队的大山沟里有一种“爱心十足”的母鸡,当她孵出一窝小鸡以后,就用它的翅膀保护着每一只小鸡。随着小鸡的一天天长大,鸡妈妈的翅膀搂不住太多的小鸡了,就随便小鸡们自由地跑出去。可是,鸡妈妈总会把最疼爱的一只小鸡继续留在身边,用全心去呵护它,溺爱它。
渐渐的,跑出去的小鸡们经风雨,见世面,很快就长大了,而在母鸡翅膀下的这只小鸡却永远长不大,因此得名“老鸡崽儿”。
当地的老乡是不需要老鸡崽儿的,因为它即不能生蛋又没有多少肉,老乡们为了让鸡妈妈专心生蛋,往往把老鸡崽儿从鸡妈妈的翅膀下一把夺走,然后扔进粪缸!
多么可怜的“老鸡崽儿”啊!
听到这里,我不禁打个冷战,问妈妈:“那你们下乡的知青养过老鸡崽儿吗?”
“当然养过。只不过我们家的‘老鸡崽儿’不是鸡而是只小鸭子。”妈妈又接着讲第二个故事——
“由于鸭子不会孵蛋,农民们就把鸭蛋和鸡蛋放在一起,让母鸡代劳孵蛋。我们家的那只母鸡太善良了,辛苦了21天,孵出了若干只小鸡和4只小鸭子,并且她把最疼爱一只小鸭子留在身边,那只小鸭子别提多可爱了。”
听妈妈的语气,我想象得出那只小鸭子的确比他的兄弟姐妹受宠。
“那后来呢?”小小年纪的我替那只小鸭子的未来担忧。
“其它3只小鸭摇摇摆摆地跟着小鸡们撒着欢儿的跑,它们越过庄稼地,来到村边的小河边,小鸡在草地上捉虫子;小鸭子们“扑腾、扑腾”跳下河游得可快了……”妈妈讲得很生动,和故事书里的一模一样。
“可是,那只留在鸡妈妈身边的小鸭子,你猜怎么着?”
“你们不会也象当地农民那么残忍吧?”我听说当年的知青是去向农民伯伯学习的,学得越象越好。
妈妈摇摇头,说:“那只成为‘老鸡崽儿’的小鸭子,别说游泳啦,走都走不稳,最后,在家门口的车道沟里,在浅得刚没脚面的积水里就淹死啦。”
太惨了,我听得直起鸡皮疙瘩。
“人也是一样,成了‘老鸡崽儿’就会被社会淘汰。”说着说着,妈妈把话题由鸡和鸭转向了人,说白了,是转向我。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渐渐明白了这个故事的语重心长。
有时,我对妈妈的唠唠叨叨不满时,也拿“老鸡崽儿”说事儿:“象你和奶奶一天到晚总管着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干的,我呀,恐怕连老鸡崽儿都成不了,也就是一个鸡蛋!”
“哼,还是个臭鸡蛋!”我们说着,哈哈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