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出国回来,随便拿个文凭都一定会有高收入,其实是一个误区。
一个人究竟值多少,完全取决于“头脑”,而不是头脑上的那顶帽子。
“海归贬值”的思维误区
关于“海归”是否贬值,不可泛泛而论。
无论贬值或升值,都是比较的结果。例如,将过去国外一流大学的“海归”与如今二流甚至三流学校的“海归”作收入上的比较,本质上毫无意义,何况还包括是否学以致用和知识的本土化在内的许多不存在可比性的差异。只要是学非所用,其价值都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特点能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对于那些从小就对国内生活不甚了解的“海归”们来说,很可能成为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过不去,其人力资本的价值是要打折扣的。“海归”的优势是嫁接的优势。例如学界张维迎等人的“吃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基础和对中国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否则,只是带一些半生不熟的洋货回来,上课时虽能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其效果并不如正式的国外访问学者。
当然,讨论“海归”是否贬值,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已经“海归”者作人力价值判断,同时更为即将出国“留洋”将来也想成为“方鸿渐”的人们提供了参考。在未来信息更加发达,干活更要靠真本领,投资却并不都能确保收益的时代,指望通过“镀金”,回国后就能拿高收入的人来说,在做“出国留学”的投资回报分析时,倒是应该谨慎一点为好。
人的素质决定了有的钱你能挣到,别人挣不着,有的钱你挣不到,人家再怎么挣,都与你无关。“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以为出国回来,随便拿个文凭都一定会有高收入,其实是一个误区。即使在国外同属一所大学、一个年级甚至一个班的同学,回国后的境遇和收入差距也是大了去啦。因此,任何两个个案的比较都不会有太大的普遍意义。
人力资本的价值是在博弈中确定的。尽管社会上可能会有“海归”者人力资本价格的大致水平,但具体到每一个“海归”者,仍然取决于在信息成本约束条件下其本人选择与谁博弈,交易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对方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制度知识水平如何,也将决定自己的收入高低,“大马拉小车”和“小马拉大车”都得不到高收入;如果对方不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与他谈“期权”。因此,每一个“海归”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关于“海归贬值”的讨论,其实是有点儿大惊小怪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并最终以实力获得应有的收入。即使存在某些投机取巧的机会,但一个人究竟值多少,完全取决于“头脑”,而不是头脑上的那顶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