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成了“海带”
刘先生 加拿大某大学硕士
在上海某大学呆了4年多,工作经验也不能算少,科研项目做得也不少,参与得过的奖励也算过得去,也做过学生干部,很早就入了党。毕业时看到有的同学出国读书,心里总是不太甘心,也想自己出去能“开开眼”。后来出国去加拿大读了两年,混了个硕士文凭。本来想留在那边工作的,结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还是回到上海找工作。
找工作时,开始一直想进国企,说爱国也罢,说找个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也好。从今年1月份开始,一直投简历跑招聘会。国企这边已投了近30份了,可惜一点回音都没有。大概是看我的条件太好了吧。后来倒是有几个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让我去面试了。虽然没有录用我,但也稍稍安抚了我这颗倍受打击疲惫的心。后来在招聘会上发现有个海归和我的经历惊人的相似。我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这些海归怎么就变成了海待?
高也不成低还不要
澳大利亚留学归国 袁先生
我回到上海找工作已经半年多了,没回来前虽然也想到海归可能已经不太稀罕,但不知道这个身份现在让我如此进退两难。本来想就算找不到年薪两位数以上的职位,总也不至于待业在家。但现在,我被迫重新审视自己……
我兴冲冲地跑去上海各种大型小型的招聘会,一开始当然倾向于大型外企,但不久就发现这些公司都是很现实的,凡能用本地毕业的本科生完成的工作,就绝对不用海归的硕士博士。因为像我这样的海归实际工作经验毕竟不多,也还需要公司从头开始培训,那他们还不如用些大学本科生,既可节省支出,比较稳定,还方便管理呢。
而一些中小企业呢,他们也未必会对“海归”看高一眼。我在求职外企不成后,就试着和几家中小企业商谈。他们首先表示希望引进高技术的人才来帮助他们管理,但同时也怕“小庙容不下高僧”,海归不一定会满足于他们开出的待遇,在公司里待不久。的确,如果花费二三十万出国读了两年书,回来的待遇却和大学本科生差不多,那叫我怎么对得起父母投下的血汗钱呢?更何况背着那个名为海归的沉重枷锁,叫我怎么能低下头来?
所以我在找工作的这几个月里非常苦闷,很多时候,公司喜欢有经验应聘者胜过高学历的“菜鸟”。早知如此,本科毕业我或许不应该出国而是在国内积累工作经验,那么凭着几年的工作经验,或许能比现在的不上不下的好……
也许我不会成“海带”
日本某大学建筑专业 陈先生
我在留学前工作过几年,之后的留学其实带点考察性质,去年刚刚回国,但目前还没找到心仪的工作,尚在待业期间,就像你们所说的“海待”吧。
这些日子一直在不间断地寻找工作机会,但不是我觉得用人单位的待遇太低就是用人单位觉得我的要求太高,要不就是他们觉得这份工作需要的资历等条件又有点委屈我,所以至今还没碰到双方都满意的。好在有个朋友想自己开公司,希望叫我去帮忙,但工作地点在外地,所以我打算过几天就去那里看看,如果最终谈得来,也许就先工作起来吧。
专家观点
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合适的职业
管理咨询业资深人士 刘先生
海待的产生与海归的贬值有关,我认为这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趋势。早些时候,留学似乎只是少数“精英”学生才享有的权利。而如今,国外许多教育机构也在进行生源竞争,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变得越来越容易,有些在国内成绩中下游但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也可以花钱在国外呆几年然后成为海归派。因此近年来海归者的数量虽然增加,但素质不一定都好,这个人群出现人才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们评定一个人不以他是否海归为标准,要看他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是否符合人才的标准,海归派也需要在实践中证明他是不是人才。
我想所谓海归求职难,是指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现在一方面人才多,另一方面紧缺职位难求。而紧缺职位往往并不是要求人员有高学历或者在海外留学的经验,而是要求人员有真正的能力。海归派不一定就有实战经验,无非也就是在国外多读了几年书,也许有些职位也不能很好的胜任。更何况,在国内可替代海归的人才也在逐年增多,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识也趋于理性。现在能拿到高薪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人。所以我认为,多花时间积累经验才是重要的,不要一味追求高薪的职位,因为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合适自己的职业。
文/琚斯佳 周敏 邱之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