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英国后,一位同事见到我就说,你还采访什么"海龟"啊,你看看网上说的,现在"海龟"都变成"海带"了!
我马上上网,找到了他说的那篇文章。原来,那是中国《武汉晨报》的报道,说的是留学归来的"海归"人士变成了待业的"海待"人士。
但我纳闷,我在中国近一个月,通过不少朋友打探,怎么就没有找到一直在待业的"海带"呢?
另外一个同事听我如此说,笑了笑:"怎么会呢?我就有一个熟人,从英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很长时间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我如获至宝:"能不能在电话中与他聊聊?"
"不可能!"这位同事斩钉截铁地说,"他绝对不会跟记者谈这种事的!"
藏龙卧虎的IT业
其实,我一到中国,就有意识地想找两类"海龟"谈谈:一类是回国后春风得意的,另一类是回国后灰头土脸的,包括目前正在待业的"海带"。
但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不仅找不到"海带",也找不到那些虽然有了工作,但不称心、不如意、或实际薪水与期望有很大落差的"海龟"。
不过,仔细回忆一下,我也听到朋友谈起过张三、李四"海归"后一直不顺的,但朋友一提起我,对方马上婉拒。
号称中国"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当当书店的女老板俞愉,是我通过熟人认识的第一个采访对象。采访结束后,我就提出了让她引见一些不像她那么成功的、仍在艰苦挣扎的"海龟"的要求。她认真地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几个人的姓名、电话。
我一个不拉地打了电话,并登门拜访。他们对我都客气地接待、寒暄、并掏出名片,不过,他们都是信息技术产业(IT业)的总裁、副总裁,也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还热心地按我的要求介绍了新的"海龟",但新人几乎毫无例外地也是这个行业的"成功人士"。
几天下来,除了"无心插柳"碰上的一个从东欧回来的出租汽车司机之外,我接触的全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高薪"海龟"。
一直到一个自称"戴维"的副总裁坦率地指出了我的方法的弊病:"你不应在我们这些人中间顺藤摸瓜,一来我们的朋友圈子全是IT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二来这个行业中仍然在中国混的海龟,收入都比在国外高,不高的话,早就打道回府,又回流到西方发展了。在美国硅谷,随便作个程序员,年薪也有七、八万美元。"
他的劝告是:你应该换个行业找找看。
月薪千元的律师
我按照他的说法,换了个行业:律师。虽然没有找到"现在进行时"的"海带",但找到了一个前"海带"和一个艰苦挣扎、蹒跚而行的"海龟"。
梁远川出国前一直在四川一个小地方工作,后来在澳大利亚拿了两个法律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来到首都北京,打算从事律师工作,但因为人生地不熟,没有关系,没有客源,为了糊口,便决定先从律师助理乾起,他向京城的许多律师事务所发了求职信,最后终于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决定聘用他,月薪一千元人民币。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国外的两个硕士学位,头上罩着光环的"海龟",高收入的律师职业,生活费用高昂的中国首都,二十一世纪,但月薪却只有一千元人民币,还不如某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但这就是摆在梁远川面前的现实。他接受了这份职位。尽管如此,一个月后,聘用他的律师竟然解雇了他。
他换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月薪高一些:试用期三千五,试用期之后五千,但与动辄收入上百万的律师职业仍不相称。没办法,律师行业不像IT业,"海龟"的光环并不炫目,除非你从事的是涉外法律业务,否则,国外的学位、经验、甚至外语一钱不值,而熟悉中国国内的法律、熟谙京城的各种关系、多年的业务实践和经验积累才是财富之源。无人引见,你连涉外律师事务所的门也进不去。他只有接受现实。他换了四、五家律师事务所,至今也没有稳定的客源、正式的名份和固定的办公室。也许是因为他在林大鸟多的京城混的时间还不够长,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在京城的律师业中混出点儿名堂来的。
曾经待业的美国律师
胡晓晖是北京人,大学是学旅游的,1995年去美国,改行读法律,毕业后考取了美国的律师资格,并在美国一家移民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两年前回国,最初的目标是想进入外国律师事务所的驻华代表处工作,所以给在华的几乎所有外国律师事务所代表处都发了求职信,但没有任何回音。说来也有讽刺性:他以为他曾是美国执业律师,在中国申请外资律师所应该不成问题,但如今他认为,他没有中国的法律学位和执业经验恰恰是外资律师所拒绝他的主要原因。
他在家"待业"四个月,最后只有一家上海的外资律师所对他感兴趣,但他不想离开故乡,因此改变初衷,转而向北京的国内律师所求职,最终找到了一家处理涉外法律业务的国内律师所。但缺乏中国法律知识和经验又成了他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不得不拿出大块的时间补习中国法律,准备中国律师资格的考试。最近,他刚刚考完这种资格考试,正等待考试成绩。所以,"海归"两年来的大部分时间,他基本上用于求职、补习和准备应考之上。
但他说,即使如此,他也不后悔,因为这是从美国律师转为中国律师的必经之路和必须付出的代价。
最有用的海外经验
其实,即使是IT业如今的总裁、副总裁们,也并非都是自"海归"那一天起就一路被成功、荣耀的大潮托举在波峰之上,一帆风顺而来。
吕春维现在是北京珠穆朗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总裁,他曾经在美国微软公司工作过,业余时间还在美国先后创立了网上商城"中国鼠标"(chinamouse.com)和"中华商务网"(ourchina.net)。但据他说,他当初从美国"海归"中国之时,恰逢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IT业跌入波谷之际:"我2000年3月回国,4月纳斯达克股市就全盘崩溃了。我刚好是赶到尾巴上回来了。我不像有些人,如后来经营亿唐网的人,1999年美国IT业尚处浪尖之时,他们在美国赚到了很多钱,我却赶上了波谷,没有带回很多钱,所以,说是'海龟',但回到中国后,仍然要像'土鳖'那样,找到真正能赚钱的地方,能养活自己。在国内创业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许多的挫折,经历了许多、许多的痛苦,但最后我仍然坚持过来了。"
"忘了是谁说的了,"吕春维引述了一句英语名言,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远不要放弃)"
就连中国"亚马逊书店"的女老板俞愉,也否认自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在讲述了自己回国创业的艰辛之后,她淡淡地说:"我在我们公司里常说的一句话是,被资本家修理过的人就是好用。我觉着,我在美国这十几年被资本家修理过的经验,实际上就是一种吃苦的精神,是一种追求上进、追求完美、追求进一步结果的精神,我觉得,有这种精神,在中国也好,美国也好,英国也好,都能去推动一个人做更大的事。"
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