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和国外价值不一样”
“海归”青年人才领跑前沿科技 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对话。一方是留学人员企业代表,一方是政府部门,一方是投资商。 4月20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的中关村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上,引起投资商强烈兴趣的,除了留学人员的创业项目,更有青年创业者的蓬勃朝气和无限激情。 这样的对话不止一次,对话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对海归企业的支持,更是对海归青年回国意义的认可。 刚刚凭借“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项目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留美博士邓中瀚深有感触,同样是做芯片,在国内和国外价值不一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青年愿意回国发展,这是一种趋势。” 邓中瀚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在这里,他结识了众多与他志同道合的青年留学生。 据中关村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毅介绍,仅国际孵化器里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370多位海归青年创业者,其中博士160多个,硕士130多个。 中关村的统计资料同样显示,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强势递增,2001年达到386家,2003年达到484家,2004年达到510家。 在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领导表示,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海外学有所成的中青年科学家回国服务的数量近几年不断增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成为我国科研战线的领军人物。“这是国家对海归吸引力持续增强的结果。”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持续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大环境。而且中国人口众多,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并且在国内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也比国外低很多。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田志凌也表示,我国现在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非常重视留学归国人员。比如,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就有专门的人才引进领导小组,只要留学人员所学专业符合他们的科技发展战略,他们就会提供相应的职称待遇。
据了解,中科院正积极推行的“百人计划”,为海归青年科研提供了可观的科研经费,留学青年回国可以靠这笔经费干一两年,熟悉国内的科研体制后,就会比较容易地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国家专门为海归回国创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包括在土地使用、税收方面等等。对海归实行特殊的优待政策,目的就是吸引他们回国创业。”中关村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罗毅分析说。 除了国家的巨大吸引力之外,留学青年选择回国创业,也和年轻人对创业的理解、对个人成就感的追求有关。 推介会上一位海归代表说:“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在国外的优裕生活中找不到的。” 不过,在满腔热情背后,还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需要考验海归青年们的毅力。 已经回国15个年头的张改平告诉记者,他刚到河南省农科院工作时,到国家申请项目,人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河南省农科院能干吗?在北京农科院一两年可以完成的事情,在河南省农科院得花上六七年。“要花很大力气向别人证实你的能力,是我回国后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我们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的过程中,沉淀了一些不利因素,大的环境虽然好,但在具体事情上不够开放,海归回国创业需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和张改平比起来,田志凌就要幸运一些了。回国后,单位让他主持了一个大型项目,不过,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环境,也让已经习惯国外思维方式的他苦恼了一阵。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归说,中国企业家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海归头衔能给自己企业带来面子,这也给海归发展增加了难度。“一个海归来企业之前,企业家可能吹得天花乱坠,但真正来了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很多留学人员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田志凌说,留学青年希望回国以后得到重视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凭真才实学,从基础一步步干起,不能一回来就想着挣大钱。“因为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