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广大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或许数年前他们还穿梭于海外的大街小巷,倘佯在异国他乡的灯红酒绿之中,“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几年过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快就摆在他们面前:是学成回国还是留在海外?如果留在海外,国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竞争十分激烈,找份工作真是难上加难。即使能够找到工作,但是也要经历事业初创的种种“炼狱”,甚至还要忍受所在国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最终能否溶入上层社会还很难预料;如果回国的话,“海归派”也已风光不再。据各方面的信息反馈,“海归”行情日渐看跌,昔日时代的宠儿,现在已经逐渐“门前冷落鞍马稀”。“海龟”变“海带”的事件时有发生,过去那种动辄年薪几十万、数百万的现象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面对这种“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局面,人们不禁要问:这世界怎么了?留学海外到底值不值?“海龟”怎么才能不变“海带”?“海归派”路在何方?
“海龟”变“海带”,职场宠儿遭突变
据统计,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人。 回来的“海归”越来越多,已经有13万了,而且每年递增30%。
在我国的各个时期,出国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通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许多行业的骨干力量和主要领导。据统计,在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留学回国人员超过80%;在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也在一半以上;在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跻身“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人选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近几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家人事部的“百千万工程”、团中央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专项人才基金”、国家科技部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等工程和计划中,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比例均占到半数以上。目前北京大学有300多名留学博士凤还巢,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也有近300位留学博士。
1月13日从“上海市慰问留学人员迎春音乐会”上获悉,目前学成来沪工作的留学人员已达3.2万。有关人士预测,“回国潮”将持续升温。目前该市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现已达2100家,总投资额达3.5亿美元。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外国专家来沪工作,九五期间达15.2万人次,他们中70%来自美、日、英、德等国家,80%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50%以上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他们所学的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国际金融、计算机、汽车制造等专业,多是上海紧缺。
但是,与持续上扬的“留学潮”正好相反的是关于“海归派”的一系列不利的消息。前不久,北京市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原以为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硕士竞相面试。同为“海归”的该企业老板唏嘘不已:“在国外学习两年,最少也要二十几万元,以这种工资水平,不吃不喝也得10年才能收回投资。”该老总说,他们公司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土”硕士,月薪最低也有6000元。看来,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海归”自降身价也属无奈之举。
海归派叫价如此之低,确实叫人难以理解。但是事实如此,想不通的事多着呢。据了解,上海找不到职业的“海归”人员已达7000人。湖北省对外服务总公司国际人才部的信息也显示,20多位留学归国人员找到该机构求职,但半年来,一个也没“推销”出去。一位刚从英国某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另外,从校门走向校门的初高中“小留学生”占留学人员的比例已接近50%。去年来沪的留学人员中,约有65%为“小海龟”,他们正日益成为“海带”的“主力”。专家分析,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要“滞销”,没有经验的“海归”也难找工作,市场面前人人平等。
专家细解析,深层原因逐个数
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认为,“海归”的大量涌入和各地对留学生归国创业的鼓励使创业的门槛降低,竞争更激烈了,自然就业成功率也会下降。当前“海归”求职难,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正常的回归。他分析指出,三大原因是造成当前留学生待业的主要原因: 一是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空白的“海归”。拥有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角是“海归”们独特的优势,但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转化为实践的知识运用。二是混水摸鱼的“方鸿渐”。一些从国外“野鸡”大学甚至是短期培训班拿到一个洋文凭的人,很难说有什么真才实学,更别说能征服用人单位了。三是浮躁的“淘金者”。一些“海归”人员没有在祖国扎根的思想准备,抱着回国内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这样导致决策短期化。
总结起来,“海归”就业难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含金量”遭人质疑
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就在七八年前,托福600分还是英美一些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最低标准,而最近一家英国某大学的招生简章上说,如无托福成绩,参加该校举办的英语补习班亦可被录取。从前,获得奖学金几乎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惟一财政支持,而现在,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这对不少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字。当然,在这些学校里究竟能学到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国际化意识模糊不清
世界著名人才顾问公司TMP中国区经理毕子杰先生表示,目前很多“海归”人才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以为出去学习一圈回来就算是国际化人才了,其实不然,对于国内的跨国公司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出国学习之前在国内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丰富经验,在国外院校毕业之后又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这样他们对国内外企业运作都十分了解,同时对两种文化都非常熟悉,又与国内环境没有脱离太久。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网络公司董事长王辉耀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发出同样的感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那些在国外生活过、能讲几国语言的人才才是国际化的人才,其实不然。总之,国际化的人才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概念。真正国际化的人才应该是对国际文化、商务、不同民族和不同国际惯例了解清楚,到哪儿都能适应并能从大趋势中悟到自己发展的人。
不熟悉国内情况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刘秀茹认为,水土不服也是造成“海待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海归”,对中国的发展现状不熟悉,难以适应现实情况。在外国不讲人情,只讲规则,但国内是讲关系、凭人脉,留学生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归”人员迅速发挥出自己的才智。
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认为许多“海归”并不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种理想化、超前化的做法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
本地人才的竞争
“随着国内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可替代‘海归’的人才逐渐增多。同时,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更加看重真才实学,不再盲目追求洋文凭。”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白春礼说,“‘海待潮’的出现并不奇怪,它实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每年派员工出国培训和进修,以及跨国企业的本地化程度的不断增强,都在加速本土人才的国际化进程,所以说本土化人才的成长也有很大的空间。许多公司表示,在招聘时不会特别关注留学生和非留学生的差别,招聘过程中比较看中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和国内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待。不少企业更愿意选择国内的高级人才,因为他们在薪酬上不会像“海归”那样动辄上万的开价。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泰来猎头公司负责人纪云介绍,无论是向企业推荐还是企业前来招聘的人才,有工作经验、特别是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都是首先考虑的人选。智联招聘网的一位猎头也表示,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回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位。对那些毫无工作经验或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海归派”来说,一般只能期望获得600美元至725美元的月薪。可以肯定,面对雇主们日渐挑剔的目光,“海归派”如果不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在市场中一个合适的定位,很可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
专业选择过于盲目
英国苏塞克斯多恩丘陵学院(Sussex Downs College)国际部主任布恩·皮勒第尔来华招生时表示,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学生都打算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从以后的就业趋势来讲,中国学生都到国外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了,就业时未必就十分抢手。他建议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专业。比如在英国一些大学设有联合学位,以中国学生擅长的数学为例,可以选择数学和商业管理、数学和化学甚至数学和语言学的联合学位,花2/3的时间学习数学,再花1/3的时间学习数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最后可以获得这样的联合学位。
国内人才观趋于理性
国内一些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国产”MBA、EMBA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并不比“海归”派逊色;他们的加盟,对于很多想“落脚”外企的“海归”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虽然“出国潮”与“归国潮”日益凶猛,但“海归”身价的回落让很多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出国与薪酬问题。
以MBA为例,一位留学国外商学院的“海归”就这样说:“如果毕业之后想有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和薪水,MBA的确是值得的,如果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标,那么MBA is nothing。” 同样,出国留学也不能保证任何东西。
在一家美国独资公司任人事总监的赵翔先生说:“这几天,我的案头放着一叠求职简历,很大一部分都是‘海归’,求职者的材料越来越厚,越来越精致,但是开价越来越‘实在’。月薪期望6000元左右,不像过去动辄就是几万元。”
“这不是留学生的跌价,而是一种价值定位的理性回归。”赵翔强调,“国内的人才也是风淘雨漉,十年寒窗,为什么大家不能都光环洗尽,按质定酬呢?”
机遇与挑战,理性应对天地宽
近年来“海归”的身价虽然呈现了一种下跌的趋势,但这并不表明国家对出国留学人员不欢迎了,或者说国内的“海归”太多,已经无容身之地了。
环顾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相较于美国经济低迷不振和失业率持续攀升(例如朗讯这样的企业都在大幅裁员),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诱人的商机,使愈来愈多的留学生对中国经济稳定的前景看好,他们纷纷表示学成后返回中国就业或发展。比如,在美国南加州愈来愈多的留学人员,已经逐渐改变过去留学之后一定留在美国发展的观念,而将中国视为极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近年来我国留学回国创业人数稳步上升。2003年留学回国人数比上年增长12.3%。其中,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15.0%,国家公派与单位公派的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7.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
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介绍,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留学10.92万人。2003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638人,单位公派4292人,自费留学1.32万人。
曹国兴说,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教育部先后设立了“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等一批项目,近年来共资助或支持了2.1万名优秀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
据了解,为了给留学人员提供良好服务,教育部迄今已在38个国家驻外使(领)馆设立了55个教育处(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专门设立了出国留学工作处,教育部所属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设有专门的“回国服务处”“留学人员回国投资事务处”,以及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和档案服务机构,并开办了“中国留学网”。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并落实关于留学回国人员多次出入境和长期居留以及子女入学的政策措施,解决留学人员长期回国创业的制约因素。
中国人事部副部长舒惠国日前在北京再次向留学外国的人才招手。舒惠国表示,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为优秀的人才开辟“快车道”,并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有组织地面向海外招聘,对急需的特殊人才采取超常轨办法引进。
多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也一直在积极建立和健全有关留学归国人员的政策和制度,例如,先后出台了《国家人事部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到非教育系统工作暂行办法》、《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单位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人调法[1992]23号)》、《关于进一步争取优秀留学博士回国做博士后的通知》、《人事部关于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开展科技活动的通知》、《人事部关于回国(来华)定居工作专家有关政策》、《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人事部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意见》等等政策和规定。
同时,各地也先后出台了一些吸引归国留学人员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尤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为多。北京三大优势吸引海归创业。中国著名区域经济研究家叶裕民说,吸引海归创业,北京有三大优势。一是北京有一流的国内和国际政、商界人物,在此发展容易找到中外结合点。二是北京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能提供精神上的享受。三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海归人员在北京发展创新性中小企业有很大发展空间。截止去年十月,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共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四千人,建成“海归”企业一千三百五十七家。
上海多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归”。上海市政府为吸引“海归”设立了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并给予优惠政策:如降低企业注册资本、提供企业资助资金等。此外上海还实施居住证制度,从创业、工作、居住、社会保险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为“海归”提供优惠和便利。去年上海便为近三百名留学归国创业人士发放了上海市居住证。目前在上海落户的“海归派”企业,几乎占了中国“海归派”企业的一半。
深圳让“海归”做老板。作为经济特区,深圳拥有很多“先行先试”优势。如留学生在深投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百分之十五的优惠政策等。另外为了更好吸引“海归”派当老板,深圳市无偿提供前期创业补贴;企业办起来后,还能申请科技三项经费;企业发展了,有专门机构进行资本管理服务。据统计,深圳现有的三千多名留学生中,有四百五十人选择了自办企业当老板。
在其它配套服务上,各地也有不同的“高招”。北京市给在京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最高20万元的创业资助;深圳提供无偿资助的前期费用补贴,一次性的高科技项目科研启动经费10~15万元。南京提供海归人员家属入户等优惠政策。
深圳市政府今年在房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拿出100套社会微利房,分配给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该市对留学回国人员在住房保障上向来有优惠,但大规模为留学人员提供房源尚属首次。这是深圳落实吸引海归优惠政策的又一体现,受到海归的热烈欢迎。在购买资格方面也大开“绿灯”,申请人只要是市人事局认定的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可不受年均家庭收入6万元以下的限制;配偶也无需受深圳户籍限制。除此之外,有关部门正组织建设留学生公寓,让“海归”在深圳有一个安定的家。与此同时,该市对71家留学人员企业无偿发放创业前期费用补贴530万元。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的若干规定》和《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的补贴。从2001年至今,该市已先后对五批186个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发放前期费用补贴,累计资助总额为1666万元。
为了做好今年的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前期费用补贴评审和发放工作,该市人事局、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和市财政局几次召开全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负责人会议,商定了今年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的原则,同时适当改革申报程序,由全市8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受理留学人员企业的申请,并负责实地考察、提出推荐意见,经专家评审和评委会审议后,将评审结果在媒体上公示,以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对于一些留学归国人员的具体情况,很多专家学者也纷纷为他们“支招”。
不能自视清高
“海归”们的求职难,除了时下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单位用人的需求更趋实际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多数都抹不下“留过洋”的这张“脸面”。在他们看来,“留过洋”仿佛就代表着高职位、高薪水,非此不去。在人才市场中,他们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种自视过高,功利观过强,就业观念与现实形势不合的倾向,个别人更时时处处表现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优越感。这就难怪一部分海归回国后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赋闲在家。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章侃博士认为,海归派“一要摆正位置,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优势,调整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心理预期。”章侃建议说,有关研究表明,谋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强弱与工作业绩、积极的工作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重视在工作中发展自身能力、希望赢得较高的声誉、社会的尊重以及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则与业绩和积极的工作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二要正确认识文化的差异,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国外很正常的行为到了国内可能就会让人看不惯。有些“海归”总以为自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实际上文化的变革比较艰难,首先你要能融入这种文化,然后才有产生影响的可能。
全面看待职场变化
出国求学,不论是深造还是镀金,都可视为对将来就业的育才投资。是投资就有风险,就要受市场规律支配。须知人才市场是在变化的,所谓风水轮流转。前些年会计、推销员、报关员等都曾是“紧俏货”,当前不是也有所变化了吗?“海归”只是具有留洋经历的人才罢了,他们同样要经受市场考验,并无保证就业满意的特权。看不准时机,学不到急需的知识技能,当然可能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形。这不怪别人,也谈不上“海归贬值”,一切都是无形的市场机制所致。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过去,我们把人才等同于学历、职称,等同于是否出过国、留过洋。于是,学历高者成为才市宠儿,“海归”们更是备受用人单位追捧。高学历、洋文凭的“品牌”效应一度被无限放大。如今,随着陈旧人才观渐渐淡出人们的头脑,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务实。学历高低、留学经历等不再是选才条件,而能不能干事、在工作岗位上“管不管用”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算得上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时下的“海归”求职难其实是件好事,它反映了人们在选才标准上从崇尚“品牌”到注重“管用”的一种可喜转变。
适当进行自我定位
根据世界HR实验室经过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海归”之所以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前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选择一所好学校和适合自己的专业。其次,上海人才市场副总经理陆珉认为,留学生要把握好回国的时机:“学成后在国外的大型公司工作一到两年后,再回国就业最适宜。这时候你所有的就不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了,国内的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你在国外公司的工作经验,因为国内公司最缺的就是国外知名公司的管理经验!”“现在不少学生出国太盲目了。”五湖中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李雅杰分析说,目前出国读计算机和商科的学生扎堆,几年后回国就业肯定会遇到难题。如果有专门机构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几年的就业行情,为他们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会因为一时的盲目选择为就业种下苦果。
北京工商管理研修学院主任张青也认为,留学生在决定到海外求学时,就应该为自己制订一个“五年规划”,即学完3至4年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后,最好在国外工作两年、拿到永居身份后再回国创业或就职,这样的国际化人才,国内企业必然“刮目相看”。
自我创业
从目前国家的形势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日趋成熟理智,不再一味贪“高”(高学历)求“洋”(洋文凭),归国留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已无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回国人员、外籍人士、应届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已是供大于求。这就给了众多“海归”们一个提示:进大公司领高薪固然是好,可在目前求职较难的情况下,自主创业、另寻出路也不失为一条自我发展的“蹊径”。
昂科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邢军海归建议留学生回国创业应该关注项目定位和创业模式。邢军具体分析说,项目的市场定位是“海归”创业成功的关键。有销路、能赚钱的项目才能获得风险资金的青睐,才能有发展潜力。创业模式则是左右创业活动最终结果的另一大关键。邢军介绍说,目前“海归”的创业模式主要有以下4类:1、在海外设立融资总部,在国内设立子公司;2、在国外研发,在国内生产和销售;3、研发和生产都在国外,市场销售在国内;4、回国建立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外。不同的创业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而且适合不同类型的“海归”企业。然而许多“海归”缺乏对资金、技术、团队、市场等众多因素的权衡取舍和统筹安排,没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创业模式,从而功亏一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在学术、科技、管理、环境等方面差距的逐渐减少,“海归”的“金字招牌”不再那么光鲜。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海归”,缺乏丰富的市场洞察力和统筹管理能力,想仅靠一两个技术“金蛋”就孵化出“金鸡”,创业风险太大。因此,邢军建议,“海归”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关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外,也不妨挖掘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创业项目,如中草药项目、传统工艺等,这些领域往往更能获得成功。
开发西部
就我们国家整体而言,现在的“海归”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过剩了而是数量还远远不够。当前出现的“海归”求职难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海归”们都把目光盯住了上海、北京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一心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干成事业。而多数“海归”们,又都一窝蜂地往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门前挤,这样一来,求职怎会不难?“风物长宜放眼量”,“海归”们不应一叶障目,紧盯住大城市不放。要知道,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其实往往更能让学成归来的学子们一展身手,实现自我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许克敏建议,待业的“海归”们在调整好心理价位和期望值的同时,可以到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去发展。许克敏委员建议,人事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做好“海归”族的思想工作,要调整他们的心理价位和过高期望值,并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去,中西部地区也要进一步加大吸引力度。
到台湾发展
台湾当局称,目前正在研拟大陆“白领”专业人才申请赴台工作居留的办法。据了解,若该办法实施后,这些专才最长可在台居留3年,甚至可申请在台长期居住。这使“海归派”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避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也为“海归派”就业提供了又一个思路。
据台湾媒体报道说,台“陆委会主委”蔡英文曾在农历年前的年度记者会中称,“陆委会”将积极调整大陆地区居民赴台居住规定。据透露,“陆委会”即将于近期推出《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工作居留许可办法》新措施,将订定一套完整的大陆专业人士赴台申请工作居留许可办法。
当然,也有不少出国留学人员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海归”就业的严峻性。他们中的很多人利用假期,前往中国的公司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以备将来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