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外国语学校“交流”到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友好学校留学的高中学生,在谈起他们对国外教育的亲身体验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所谈的国外教育的点点滴滴,在让人们吃惊的同时,也令人兴趣盎然,感到一种完全人性化的东西。
一、上课轻松,不见“十年寒窗苦”
上学“真是太轻松了”,“好玩得不可思议”,是形容国外中学生学习时,这些孩子用的最多的话。
美国实行选课制
美国学校的课本内容浅显而广泛,课程设置特别多,一家普通高中,仅外语一科就会设置了包括汉语在内的5、6门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选课。
日本考试也敢睡觉
日本同学在考试时敢睡觉,这一点在中国学生眼里显得不可思议,日本的考试很简单,中国学生甚至在日语中也能考第一。日本的试题十分简单,如三角函数考试,7题只要做对4题就算合格,不合格者还可再考7题,直到合格为止(不限次数)。这也许是他们在考场上敢呼呼大睡的原因。
法国数学竞赛像开茶话会
在法国上数学课,中国学生总是显得无从发挥,好不容易等来一次数学竞赛,可考场的情形回惊得你目瞪口呆,这哪是什么竞赛,分明就是一个茶话会,只见法国学生三五成群,把桌子拼在一起,上面堆满可乐和巧克力之类,边说边做边笑,还不时互相对对答案,吃吃零嘴。
美国老师的师表不敢恭维
美国的英语老师居然盘腿打坐在讲台上上课,你不信也没有办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争论不休,老师自己一会儿大呼小叫,一会儿捧腹大笑。当中国学生最后问他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时,他竟一推手说“我不知道”。美国人理解为老师的“师表”如此独特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毫不掩饰的率直。
美国学生的几何课简单得像“弱智”,如果你就这些“弱智”的问题问老师,老师会极其认真地一题一题地详细解答,并告诉你,如果你不会下课还可以找他。
二、注重实习,实践当中铸人才
留洋中学生们对外国学校重视教学实践深有感慨,他们在比较后认为:中国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西方则重视探索的能力;西方社会各界都把善待学生当成自己的天职,中国则往往认为教育只是教育界的事。
教学实验不是验证是探索
国内学生上理化课总是先讲解公式定律再做实验,而法国老师在上新课前不让看书,上课后不讲课,上来就做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发现定律或推出化学方程式。
比如在美国,有一次实验摩尔定律,实验之前,根本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当实验得出一个结果后,老师才说“这就是摩尔定律”。学生要填写实验目的,不知该怎样谈去问老师,老师却反问:“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说“是验证摩尔定律呀!”老师说:“错,不是验证,而是探索!”
到联邦议会大厦上政治课
留德的学生刚到德国时,正赶上政府换届选举,在政治课上,课堂成了模拟竞选处,每个同学都像候选人那样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波恩的联邦议会大厦,学生坐在了施罗德总理和联邦议员们经常坐的地方,正儿八经地组成一个“临时议会”,大家都模仿或模拟国家领导人进行施政演说,这样的政治课真是让人激动。
实习比什么都重要
西方教育很注重实习。
德国学校只上半天课,而实习却是全天的,高中二年级就会安排与今后选择职业或上大学选择专业具有导向作用的实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今后想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实习学生可以向任何一个自己想工作的单位申请,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科研机构,甚至是市政府。各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实习都有精心安排,极其善待。实习结束还要出具实习鉴定,实习鉴定是上大学和就业的必备材料,由于他们上大学是宽进严出,所以实习鉴定往往比高考分数还重要,关系到学生的一生。
三、任何特长都可以引以为荣
西方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特长,不仅这些特长可以计学分,同时也是他们骄傲的资本。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成绩同样受到重视。
兴趣是最重要的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人的兴趣培养上。在很多德国人心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能歌善舞,足球场上是最佳射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时尚的领先者,会做家务,会玩外语和电脑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成为学生骄傲的资本。
校园比社会更“时尚”
染发是日本校园里的流行时尚,金色、茶色、红色,还有白色和银白色,比社会上还丰富;化妆,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一下课,女生就三五成群,口红、眉笔、增白霜,各个不离手。男生发型则是校园内的一道风景线,披肩的、光头的、扎小辫的、鸟窝似的什么都有。这些虽不算学分,却也可以作为他们骄傲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