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草地、茂盛的树木、红砖砌成的楼房、活泼的小松鼠在草丛自由地走来走去……”当我们的豪华大巴驶入哈佛大学校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幅宁静祥和的图画。哈佛大学坐落在美国东北海岸的Boston(波士顿市),该市不但是马萨诸塞州的首府,而且有60多座高等学府,最著名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和我们现在参观的这所位于查尔斯河畔的哈佛大学了。
对哈佛的敬仰之心应是多年了,因为它从1636年建校至今已培养出了7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名普利策奖获奖者。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纪录。“先有哈佛,才有美国”。导游第一句介绍就道点了这间历尽367年沧桑大学的历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拓“新英格兰”。在移民中有100多位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教育的有识之士为了自己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在1636年就建了一间学院。当初的创办人把剑桥大学模式移植过来,取名CambridgeCollege(剑桥学院)。3年后,为了感谢学院的创办人、查理斯城执行官哈佛,是他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捐献出来,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4年后,即1780年,这时已有140年历史的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所以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
据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按照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必须拥有三个学院的联合体,才够格称为“大学”。而1780年哈佛仍未拥有三个学院,只是建立了神学、数学和自然哲学、医学等课程,这样破格可见是州议会对哈佛的殷切期望。到了1816年终于设立神学院,1817年又设立了法学院,加上原来以文理为主科的哈佛学院,一共有三个学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到了19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的影响已遍及美国中部、南部。
后来我们又参观该校历史图片展览和纪念品,可以说每一件文物都有一则动人故事。有历史的沉淀,有时代的印记。引起我兴趣的是哈佛也讲“革命传统”。因为在1775—1783年这8年中,北美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而哈佛人追随革命洪流,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当年的毕业生。如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1755年毕业于哈佛。1775年7月3日,乔治·华盛顿在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独立战争军队的统帅,其司令部也曾设在这里。而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等人均荣获哈佛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在参观哈佛校园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里人们对创办人哈佛的尊重与崇敬,在哈佛大学白色的行政大楼前,矗立着哈佛的雕像,他坐在椅上,右膝放着一本大书,身穿大衣,眼睛注视前方,作沉思状。给人以崇高、空灵、睿智的感觉。座像下面刻着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1638年”。人们争先恐后与雕像合照。此时导游向我们讲起有关这座雕像的谬误故事:由于哈佛先生没有留下照片,其“光辉形象”如何塑造呢?设计师找来了一个英俊的青年人当模特,所以在后人心目中,哈佛就是一位英俊的、气宇不凡的年青教育家。而雕座上的“1638”年也有误,应是1636年建校。尽管如此,这座雕像除了向人们赞颂开拓者的不朽功绩外,还一直成为哈佛人“奋进、自信、博大”的象征。
我们还在校园参观了几座建筑风格颇有特点的学校办公大楼和钟楼,其中有座欧洲风格的塔式建筑历史格外悠久,上面呈梯形图案,红墙为主,楼身间之白色、蓝色图案,给人一种庄重、独特的感觉。
人们称哈佛大学为“常青的不老松”,它办校的成功有多种原因:首先是重视教学质量,哈佛从初建校时只有一名教师、4名学生,发展到今天2000多名教师,两万多名学生,她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敢于报考哈佛的本已是佼佼者,再从这些佼佼者中录取10%—20%,学生起点高使哈佛精英云集。其次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从仿效英、德到独创新制,由只学固定课程到形成了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等等,所以哈佛成为充满活力的常青树。还有哈佛重视教研,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参观实验大楼时,我们饶有兴趣看到了第一代电脑。今天的电脑小到可以手提了,但当年这台第一代电脑体积竟如一间八平方米小房间那么大。我想尽管如此庞大,但如果没有这第一代,何来今天这些日新月异新袖珍电脑。这第一代电脑正是哈佛人把学习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硕果,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例子……
漫步在哈佛校园,让我们呼吸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各种肤色的留学生一群又一群,充满朝气活力,这座大学拥有100个图书馆和各种一流的实验室、教学设施,为学子们创造了良好学习条件,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伟人。”
漫步哈佛校园,满目芳菲,能在这世界一流的高级学府感受一下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是人生一幸。
走出哈佛校门只见对面街有一间装潢讲究的华人餐厅,刚巧有几位中国留学生从里面出来。在餐厅门口的对联下我与他们交谈了一会儿。他们得知我来自广州,便饶有兴趣地询问广州“中变”的成果,听毕,一位留学生说道:“学成之后我也要做海归派回祖国……”
啊!哈佛,已不仅仅是美国人的哈佛,而是为世界各国培养精英的哈佛! (陈锡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