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角:王磊,2002年10月11号去荷兰留学,至今还未回过上海。每天在打工和上课间飞快旋转的他,还没忘见缝插针地述说一番自己苦中有乐的留学生活。在网上看到“别处”寻人启事后,便写来了自己的故事。
提示一:存款。今天大家凑钱给我,明天再凑钱给他。总之,凑满警察局要的数目就好,千万别当被一分钱逼死的“好汉”。
提示二:暑假。他旅游,她回家,我打工。不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收获。这不,有人因打工,腹部居然长出了健美肌肉。
提示三:作客。去校董家作客,居然被奉为上宾。
不得不享受“国民待遇”
荷兰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小巨人,各种福利待遇好得不敢令人相信,当然,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是不可能完全尽享的,但是作为一个来荷兰念书的学生,不管你愿不愿意,荷兰政府会“强迫”你享受大多数的“国民待遇”,比如,保险。
荷兰政府要求每一个来这里读书的学生买保险,如果你拿不出的话就不会给你当地的ID卡(类似于上海的暂住证)。当然学校可以为你代买,不过价钱上要比自己买贵出700元人民币。学校的价钱是一年500欧元,而自己买的话430欧元就可以搞掂。当我们问起为什么学校买会比自己买贵时,学校的国际办公室就抛出这样一句话来,“因为你对荷兰不熟悉嘛”。70欧元,这或许对一些富家子弟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于上海工薪阶层或完全靠自己来荷兰留学的穷学生来说,这可是一笔大钱。于是我们就自己通过“妹儿”和保险公司联系,自己填转账支票,然后就眼巴巴地等着这封珍贵的保险信。
这倒还不算什么困难,最难的是警察局在你要求延长暂住证时,通常要你提供有相当规模的银行存款来保证你在荷兰的学习和生活,“相当规模”的意思就是,在你提交给警察局的银行账单上不得少于7500欧元至8000欧元。这对于那些温州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打电话回家问父母拿钱,通常开口是8000欧元,而父母则一般每次寄2万至3万欧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但是,没有钱也要续ID啊,怎么办,几个穷学生在一起凑,这个1000,那个800,凑满警察局要的数目,再去银行存一下,等骗到账单,然后就把钱提出来,然后再让另一个同学去存。
现在想想,这也不算什么了,天天要面临的困难还是时间上的安排:打工和上课。荷兰政府给学生的打工时间是每周不得超过10小时,乖乖,这怎么够啊!如果一个礼拜只能打10小时的话,连房租都不够交。于是我们只有在中国餐馆偷偷地打黑工,这样可以多赚一些欧元去支付在荷兰的各种费用。可是到底又该怎样在读书和打工之间安排时间呢?如果正常读书,根本就不可能去打工,如果光是打工,那么我们来荷兰的目的又是什么?最后的选择是:放弃一些小课,有大课时才回到教室上课,其余时间全都奉献给崇高的打工事业了,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所谓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啊!!!
她打“飞的”我打工
一路熬到暑假,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上海号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可是在荷兰打工的,大多数都是上海学生。而那些来自外地的学生,个个都似乎富得流油。听听他们怎么说,“我来自山西,家里是开矿的”、“我来自温州,我爸爸有一个制药公司和3个工厂”、“我来自南京,父母是XX局的领导”、“我来自宁波,我爸爸是集团董事长”———MD,一个比一个厉害。最牛B的是碰到一个西安的女孩,居然每到礼拜五就买机票回西安过周末,然后礼拜天再回来。要知道,从荷兰到国内的往返机票是600欧元左右一张,就算直飞也需要22个小时才能飞一个来回,真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
有钱的同学,在暑假来临前早就订好了去希腊,去葡萄牙,去法国的机票,暑假一到,潇洒地牵着女朋友的手就“飞”了。剩下我们这些苦于为学费奔走的上海学生,到处打工,有同学笑言,“我把这辈子的碗盘都洗了”,“我把这辈子的衣服都洗了”,“我把这辈子的农活都干了”。
一开始打工,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以前在家也干过点什么,可等到了厨房要他们按照正规标准切菜时就傻了,流血牺牲的不在少数,每个人手上都有割伤或烫伤的疤痕。再来看看在洗衣房打工的同学,一大堆衣服捧上捧下的,一天中不知要弯多少次腰,居然有同学在暑假后赫然发现自己小腹上多出6块腹肌的健美传说。至于干农活的同学,农场分给他们的任务是剥郁金香的种子,看上去像剥洋葱一样的,只是剥到最后,连手指甲都掉了。我们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学生就是最富的穷人”,反正只要一想到学费,个个立马都“气宇轩昂”地为自己打气。
打工的确很累,每天像民工一样收工后,还不能忘记捧上书多多少少看一会儿,否则等下学期开课就结结巴巴了。不过,结结巴巴是那些度假同学的专利,本来就连英文也说不了几句的家伙,加上暑假2个月的彻底放松,基本上把英文忘了一干二净。于是常常让荷兰老师怀疑中国学生的智商,这个时候,就有我这样的穷学生撑着了。
用红木餐具感动校董
荷兰人上班比较轻松,通常是咖啡不离左右,下了班就直接回家。“我家人在等着我回去吃晚饭”,这句话是经常挂在荷兰人嘴边的,荷兰是非常注重家庭的一个民族。由于我们来自于遥远的东方,很多荷兰人对这个遥远的国度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再加上上海这几年发展实在太快,很多荷兰人听说过上海,但对于上海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电影上,所以,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的学生义无反顾的担起“推销”上海的责任,大家纷纷拿出自己从上海带来的明信片,加上介绍上海的DVD,总能让老外瞪大眼睛,连呼surprise,这一切和他们印象中太不一样。
“太现代、太漂亮、太浪漫了”,这是荷兰对于上海最多的形容词,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校董居然邀请我和另一位虹口的同学一起去他家享用荷兰大餐,我们这位胖胖的校董十分好客,他说我们是第一个被他邀请去家里的中国客人,这让我们感到很荣幸,当我们拿出自己的礼品———一套红木的中国餐具和一罐极品龙井时,这位荷兰人激动得满脸通红,转身拿了瓶红酒出来,我们定睛一看,没有想到居然是法国柏垠第产的红酒,“这是非常珍贵的红酒,已经15年了,每次朋友来他都舍不得拿出来。”他太太在旁微笑着解释,校董接着说:“这是给最珍贵的朋友的”。我们相视一笑,不经意间,大家成了好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