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述(特派记者诸巍驻京记者李文祺)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中国大学过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言是否可取?中国大学如何加速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昨天开幕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当天就请出三位“重量级人物”———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与120位中国大学校长纵论“大学之道”。
“请给大学校长足够的时间”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首先做了《大学校长领导素质》的报告,介绍了19世纪中后期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埃利奥特是如何把一座普通大学转变为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尽管100多年过去了,但对于正在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中国名校的校长来说,哈佛当年碰到的问题,很多就是今天中国大学的发展障碍。比如,埃利奥特很早就提出“一个大学必须是根据自身目标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从英国或者德国照搬过来”,他还注意到当时学校发展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宽进严出”的先河。
埃利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40年,奠定了哈佛作为世界名校的基石。“一个大学校长究竟该当多少年,才能比较充分地实现他的办校理念?”莱温校长的报告刚结束,就遇到一个提问。“现在的校长都不可能担任40年之久,但是要真正进行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足够长的任期是必须的。”据莱温校长称,历史上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是15年,尽管目前的趋势是越变越短,但常春藤联盟校长的平均任期仍达11年。“我认为,给大学校长的时间至少应该是10年。”莱温校长的答案,赢得中国校长的热烈掌声。
政府资源分配对大学更合理
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教授以《著名大学是如何产生和保持的》为题做了精彩报告。这位全球著名的女校长,把现代著名大学的成功要素归结为四点:富有雄心的追求、充分的学术自由、足够的资源保证、抓住全球化机遇。
她特别讲到了剑桥大学成功的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就是每天上午课间的coffeebreak(咖啡时间)、下午课间的teabreak(饮茶时间),各有一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有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很多珍贵的思想火花就诞生于此。这对于中国不少大学老师上完课就夹着皮包走人的作风是很好的借鉴。
在理查德教授眼中,著名大学的竞争并不仅仅靠“排行榜”的竞争,“如果那样的话,大学往往容易忽视社会的真正需要,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理查德教授说到,目前英国政府的教育经费分配通过一种“政府评估教育质量,优胜者占有较多拨款”的方式,尽管剑桥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可她还是直言了这种制度的不妥。一方面所谓“排行榜”很难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一个大学的实际情况,政府评估更带来官僚性的僵化;另一方面,实行整体评估,也使得赢家“通吃”,不利于学校间发展机会的公平。她表示,个人更倾向于美国式的政府资源分配方式,官方基金跟着项目、跟着教授走,这样更合理。英国大学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不少中国校长在听理查德教授报告时频频点头。
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定位
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共同开创亚太地区的学术卓越》。他介绍了日本国立大学的最新改革,根本一点是从归属文部省转为独立的行政法人,允许大学外部人员参与大学董事会管理,这表明日本旧有的国立大学体制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个大学有更大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白井克彦教授认为,这对于中国大学的进一步放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白井克彦教授对于中国某些大学不顾自身实际,争挤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看法。在他看来,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而是有各自的定位。第一个层次是极少数的世界一流大学,第二个层次是扎根某个地区的区域化一流大学,第三个层次是专注于某些特别领域的特色大学。这些大学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也符合各大学的发展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