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网

Study English at Home

首页 | 托福(TOEFL) | 雅思(IELTS) | GMAT | GRE | 签证/留学/移民 | 工作求职 | 英语资料 | 英语作文 | 英语考试 | 英语听力 | 英语口语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生活 > 正文
离开家的华人不会“过日子”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5-23 字体: [ ]

发贴:kongbala

是去还是留?是留还是走?集中表现在移民加国的进退问题在准移民,新移民,假移民和老移民之间,从国内争到国外,喋喋不休。出国是说不出的痛,出国没有美丽的故事,出国是围城。有人叹气,有人骂街,有人落泪,有人笑痴,愈演愈烈,乃至上升到了为什么而活的高度。许多相关和不相关的问题都被扯进来,搅成了一锅酸辣汤。笔者虽然辣不怕,但很怕酸,故一直保持适中距离。太远了,毕竟我也是移民,太近了,有些人借题发挥酸得你直发狠。

昨晚看完新贴的争论,不小心被酸了一下,居然通宵失眠。乖乖,不想吃安眠药,就下场子吆喝一回吧。如果有人扔砖头,砸晕了,也比不睡觉好。

移民问题古来有之。说真的,生于彼长于彼的水乡故土,看不够,梦中回,谁愿意背井离乡,客寄天涯。实为迫不得已。应该说,被动移民是对宗主国的某一方面的主流或主流的某一方面之否定。近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的移民大多是受尽宗教迫害,吃够政府苦头的逃难者,被迫来到这方荒无人烟的新大陆安身立命。艰苦创业中他们学会了自立,自主,自治,自信,他们对政府的不道德神经过敏,他们发现团结和互助比政府的廉洁更重要。结果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令人羡慕的民主正是在这种不信任政府又不否定政府的紧张气氛下健康成长。现代移民则主要受惠于逐渐上升为主流的人权价值观。人们开始在较宽松的环境下为利己或利他的各种目的自由地移民,依法选择合意的居住地乃至国籍。这是人类文明和自由的积极的进步。本来是好事,结果反而叫华人左右为难,苦恼异常。龙的传人无福消受自由乎?

新移民的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只是原来基于东西方价值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被放大了,更紧迫了。各类问题互相呼应,纠缠不清。其实主要的困扰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 生活目的上的困扰:

为什么移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了人生和财产的安全感;有人为了下一代的美好将来;有人为了冒险,尝试“一切从零开始”的新刺激;有人为了逃避原来的现实或生活方式;有人为了政治或法律制度上的认同;有人为了留学深造,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主动移民在这方面没有困扰。他们的困扰是原来的目的完成或失效以后,如何确立新目标。闯荡北美,你追求什么?

当代的被动移民之困扰比较多,因为他们追求时尚而不自觉,受虚荣和谣言驱动而随大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出国和移民到发达国家始终是一个梦,一种诱惑,一种证明,一次升级,因而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时尚。追求时尚的人一般是免不了烦恼的。因为时尚一年一变,褒贬不一。新的不足,旧的不舍。追之有趣,到手无奇。有意玩时尚的人有办法对付烦恼。问题是那些无意玩时尚却不能自拔,玩不起又不认输者,自然苦恼非常,叫人爱莫能助。

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就像空气里面缺氧。你越是想快跑,便越跑不动。一切看上去正常,不知为什么却总喘不过气来。压力由此倍增。这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潜力的大好时机。不过,人自以为长大以后,是不乐意再接受这种考验的。不少新移民来到新大陆,原来的野心得不到支持,新的方向琢磨不定,徘徊之中日益消沉,坐言起行都没有兴奋点,没有进取心。才过不惑之年,便劳神于如何养老。或者自己跟自己说byebye,把这一辈子一笔勾销,寄希望于乳臭未干的下一代。

如何对无法预知的前途作出选择,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自修课,没有人能帮你。。西人有一句话好像没有言过其实:“一个人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你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你就长大了。有时候,不知为什么疲乏难解,困惑莫明,你会觉得要长大还真是一种负担。

华人大多从小生长在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大环境里,独立思考等于叛逆。我们从来不想自己要什么。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如今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眼前的日子如何过?


2) 感情上的困扰:

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就应该代之以某种感情的支持,一个人才能稳定下来并享有内心的安宁。感情的起伏依赖于文化活动,而文化活动又基于一个人的审美。来到新的他乡,审美的差异不时引起文化冲突和抗拒。这里没有人跟你谈“小燕子”,谈“国有股”的全流通。而你又不想谈橄榄球,或者联邦大选。在陌生的沼泽地里,感情很难找到支点,一旦遭遇挫折和困境,更容易陷入孤独,寂寞难捱。困扰之中有人找到了突破口,开始高谈阔论爱国主义。

华人做人要求不高,只要有饭吃就行。华人做事则从不含糊,一定要先争一个大是大非。生怕有失大国子民的正统。其实,爱国与否和移民的去留问题相距甚远。可是有人总是以为大爱不存,小爱焉附。爱国爱家,爱山爱水,各适其时,各得其所。偏爱也好,博爱也好,重要的是真爱。一些华人在这里添油加醋,唯恐“网上”不乱。

笔者以为,爱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感情,它在心里维系一个人和祖国的相互认同。爱国是在自己的心里坚持给祖国留下一个应有的位置,而不是在祖国的版图上坚持给自己的肉身保留一个位置。大陆的“肉身”已然太多了。爱国的意义在心理上,而不是在国境线上,也不在于姓“资”还是姓“社”。爱国暗示她的儿女在祖国有困难时不要嫌弃之,而不是在祖国有错误和腐败时为之遮丑。爱国要爱祖国的未来,而不是祖国的过去。外在的祖国是有限的,脆弱的;内心的祖国才是永恒的,强大的。

在国内的,不一定爱国,在国外的,不一定不爱国。因为人心是没有国界的。嘴上爱国者,行动上未必爱国。阳光下的爱国者,背地里未必爱国。今天的爱国者,明天未必爱国。有中国心的人,不一定有中国胆。偏执的爱国者,不一定比兼爱者更深沉。既得利益者会高叫热爱祖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开始“了解中国”了。屡战屡败者会高喊热爱祖国,因为他们发现“母亲的怀抱”可以帮助他们逃避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轻松地把一个被淘汰的个性重新融入一个强大而不计滥竽充数的集体。不少人借爱国之名,行一己之私,不是大私就是小私。其实真正爱国与否,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称,自己明白就行了。管别人的心事干什么,那是渎神,是造孽。人是万物之灵,管什么都可以,管人心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胆大心细的新移民,他在教别人赴加之前如何精选应带的必需品,末了来一句画龙点睛:“多带一点也好,少带一点也罢,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一件东东--带上你的中国心。”你说这个阴阳人酸不酸,找不到工作,便自封为CPO---专管别人的中国心。

实际上,爱国主义天天讲,多讲不见多爱国,少讲不曾少爱国,只要爱国的定义不被垄断。但是华人之间不团结,不能以诚相待的现象,依然是有增无减,举国内外不能免。“文人相轻”早已升级为“华人相轻”。尔虞我诈,以邻为壑,几乎成为海外唐人街的压轴戏。早来几年的华人移民,有些还是高级专家类,做了房东或者开了一个移民接待站,口口声声要帮助新移民,实际上利用新移民的弱势占尽便宜,蝇头小利,斤斤计较。是华人太多了?是华人的感情太浅薄?否。显然文化上的认同,感情上的共鸣不足以产生根本上的凝聚力。那么根本上的凝聚力在哪里呢?两只眼睛看不见,四只手脚摸不着。看不见不等于不在,感觉不到不等于没有。它在人的理性之上,它在人的感觉之外。“山重水覆疑无路”,“我有迷魂招不得”,那是因为我们少了“第三只眼”--信仰。这不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是补课的问题。天不怕地不怕不求神不让鬼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什么单怕二郎神? 因为二郎神有三只眼。哈哈,话已离题,且容他日再论长短。


3)心理预期上的困扰:

对于祖国的前景感到悲观,预期看淡,这也是被动移民受累的原因之一。其实,对于将来,我们一无所知。未来学不过是偶然的先觉者,想靠“自摸”升级为先知的一场炒作。但对于未来的心理预期,永远是支配大众行为的正作用力。1989年的“冲动”,加深了对于中国整体政治经济前景的负面预期,间接引发了90年代香港,台湾而后蔓延到大陆的移民潮。就像50年代初对于新中国的美好的正面预期促使大批的海外华侨回国吃苦。负面预期还造成中国的庞大的居民储蓄不敢跨出银行柜台一步,也造成改革开放的成本倍增。

加国曾经被联合国公评为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这使得大批华人对之产生了美好的预期。似乎加国满天是白云,遍地是鲜花,树上长馅饼,河里漂金沙。预期促使我们换身份,换环境,换国籍,但预期不能填饱肚子。基于理论或概念的预期必然要面对现实的考验。众口一辞香格里拉好,那是因为没人去过又回来。预期有时好像来自天上的一束光,照亮了你肉眼看不见的前程,给你鼓舞,给你力量,但漫漫长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给了你光,你还得会用。西谚说:"魔鬼躲在细节的背后”。现实就是由千千万万个细节构成的,魔鬼就在你的脚下。

正确的预期依赖于真实有效的线索,我们应学会区分大众预期和宝贵经验。有时现实错了,有时是我们的期望错了。错了可以及时调整,为什么要逃避现实呢?也难怪,来自大陆的移民本来就是在逃避现实的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小时候天天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政府也是年年许诺“面包会有的。盐巴会有的。”“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一定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人们和中央保持一致,不敢正视现实,不能正视现实。只好生活在明天,天天向上。这样的幸福生活,结果只有一个,当他们梦断天涯,无处可逃时,他们就会摔下来。逃得越远,摔得越重。

还有一种遁形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生活在过去。曾记否,凡是有纸的地方总是密密麻麻写满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浑天仪,我们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弄得大家不怕下一顿揭不开锅,直后悔没有早生于战争年代。这样逐渐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寄生于过去和将来很自在,却不知如何面对现实“过日子”。不少新移民千里迢迢满车行李来到加国,后面还要拖一个挂斗,超载过去的美好回忆,时不时总回头看,生怕丢了什么宝贝。开车的人都知道,驱车向前行,老是向后看,能开好车吗?苦恼又因此而生,前进当中碰到一点困难,预期落空,华人就往后缩,习惯成自然地躲进过去的好时光里,然后发出今不如昔的长叹。出师未捷人先老,英雄从此不下凡。

万事开头难。登陆新环境,更多的是从头开始,而不是锦上添花。旧的预期已经溶化,新的预期冰封难解。如今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眼前的日子如何过?

而立之年,不惑之秋,要想把“从头开始”之髓移植到自己的预期里,真是难上加难。过去的积累和未来的预期之间,我们应如何取得平衡与协调?什么荣耀呀,地位呀,专业呀,那是资本,还是包袱?心平气和地想,过去的事情还是让它过去吧。都是过去的事,好事不见重来,坏事倒是冷不丁地一再重演。
             
“从头开始”等于从今天开始。你可以生在将来,你也可以生在过去,但你只能活在今天。你有明天,但生命只有今天。你可以做梦,但行动只能交给“现在”。现在的规则是二分钱比一分钱好,一分钱比没有钱好。今天的母语是行动行动再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说干就干试试看。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股神巴菲特说:“我没有试过,我怎么知道我会不会弹钢琴呢?”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得亲口尝一遍;你想知道榴莲得滋味,你得亲口尝十遍。你必须全力以赴,因为日子就是一天一天过的。在大陆,今天是官场的百乐园,不容玷污,不容擅入。在加国,今天是讲规则的候车室,每个人都有份,当然还要排队。你可以改变规则,但不能否定规则。你可以拒绝参与,但不能拒绝今天。

4)功利上的困扰:

华人在历史上曾经大讲仁义,大讲礼仪,大讲政治。大家公开地贬低功利,却不能正视功利;大家一齐高唱文明,却无视本能的积极面。现在报复性的功利至上在大陆已经成为跨世纪的最强音,人们嘴里不说,内心已经开始“大炼钢铁”。被注水的活牛默默流泪,被挖胆的黑熊咬牙切齿。毒大米,毒猪肉,毒奶粉,分明是人心有毒呀,有人却大谈什么诚信。文化大革命的丑陋已经空前绝后,如今急功近利者还是不吝伤天害理,,这是何等的疯狂!这究竟是无神论的报应,还是缺乏安全感的挣扎?华人到底配不配改革开放,配不配自由民主?为什么黄澄澄的鸡蛋在华人的陈年老窖里一滚,出来便成了又黑又臭的“屁蛋”?大家有砖头就扔吧,比喻不当,话题又扯远了。这里笔者要说的是环境问题和工作问题。

a> 比较环境:

应该承认,华人移民的去留问题在十年前决不会成为问题。现在的确是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环境开始变好了。尽管令人担忧的问题还很多,但全世界对中国的预期开始转向,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大陆的发展日新月异,正面的预期与日俱增。人们开始比较,究竟中国的条件好还是加国的好,中国的前途更大还是加国的大?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新时代的移民多了一条生路,多了一条选择。可是有人反而更苦恼了,因为他们无法决定先走哪一条路。假设再多出第3条选择,恐怕会有人争着上吊。独立做决定,对于华人仍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华人从小是在集体主义的糖水里泡大的,凡事家长决定,集体决定。自己做决定就是不听话,无组织,无纪律。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依赖集体,依赖家长,依赖英雄,一般不敢依赖自己。现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眼前的日子如何过?

其实大环境也好,小环境也好,东方的机会也好,西方的福利也好。选择环境始终有一个死角无法超越,那就是各有利弊,互为长短。我们永远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其中最好找的工作就是追求完美。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工作仍然觉得累,觉得疲倦,觉得困乏?其实他们有工作,只是他们不明白,最容易找的工作反而最累。面对现实,立足于今天。面对问题,立足于自强。出路之一就是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目标,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有了明确的目的,你就会根据目的来选择环境,纲举目张,而不是为环境而环境,左右为难。有了可行的目标,你就会反客为主,居大利而忍不爽。人生有苦有甜,有明有暗,有喜有悲,有张有驰,至此方知不枉潇洒走一回。

比较环境时,华人还有一个特有的误区而不自觉。那就是挑剔别人,妄自尊大。

长期的闭关自守使华人养成了小器的狭隘心理,对自家圈子以外的世界什么都看不惯,横竖看不惯。凡事不合自己的习惯就会不由自主的多心,多疑,惴惴不安,进而发起“唐*吉珂德”式的攻击。鲁迅笔下的那个抱怨一切的“九斤老太”算是一个典型。比如有人认为加国不好,理由是没有中国繁华热闹。这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无所谓好与坏,时间长了,什么都可以习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先入为主的习惯。但是有理智,有感情,有梦想的一个人总不能听任习惯来垄断自己的生活。习惯于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人自然偏爱热闹。说得不好听,内心空虚的人更喜欢热闹。

长期的专制专权使华人养成了阴暗的消极心理,凡事不由自主地往坏处想,以苦瓜之心度西瓜之腹。任何集权政府,都偏爱以惩罚和镇压等十足消极的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两只手都要硬”。久而久之,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在北京上学,亲耳所闻。校长对全体大学生国庆仪仗队集训队员说:“大家注意,明天正式彩排,男同学一律穿西装,女同学都不许穿裤子。”你瞅,十五年不犯错误的革命校长,一分钟之内就沦为“流氓校长”。我在北京乘公车,亲眼所见。小小的一个女售票员可以随便威胁整车的乘客:“大家都往后站一站,不然的话,把车停下,谁都走不了。”你听,用惩罚来代替礼让。乘客都是不讲理的坏人。养成习惯的消极心理好像一颗老鼠屎,破坏力惊人。海水不可斗量,老鼠屎不惧锅大。

回流也是消极心理的表现之一。出师不利,越往后想越害怕,无计可施走为上。但是一走为计,再走为怯。怯者走起来必然慌不择路,那己经不是选择环境的问题了。再说,有时候宣传机器说话,你要会听。“爱国不分先后”,“归来吧,空空行囊的游子'。那是说给你听的吗? 那是说给国内的“白骨精”听的,叫他们留下来,别犹豫。你一介一事无成的墙头草,自作多情地跑回去,充其量不过是一件可待选用的广告材料。其它诸如酗酒呀、贩毒呀、坑蒙拐骗乃至跳楼,则是更为极端的消极心理之表现。

长期的自满于历史悠久,还使华人养成了盲目的自大心理。凡事总是挑别人的错,死活就是不服气。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患不均”。要不就揪住别人的动态阴暗面,好突出自己的文化优越感。大国子民所到之处,坏东西是不懂东方文化,好东西是学我爷爷的。什么什么大街破破烂烂,什么什么产业仰人鼻息,找理由揭他人之短,找借口抬高自己,华人好像有瘾,历来驾轻就熟,一如探囊取物。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中国那么多志士英才跑到美国去了,我们不着急,却洋洋得意于“被中国男人挑剩下的中国丑女很容易嫁到美国去”。毕竟地球上没有国家像中国一样兼“地大物博”和“历史悠久”于一身。可是孤芳自赏并没有提高我们的自尊和团结。华人如果不能学会欣赏他人,乃至欣赏敌人,就无法参与现代文明的沟通和接轨,就无法最后修得“开放改革”的正果。

这三个“凡事”互通有无,互相强化,不知不觉之间与本地文化形成隔阂,加深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误解乃至排斥,华人不可不察。近期就有华人因为在kfc炸鸡店排队阻后,在沃尔玛购物多拿四颗图钉等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而收到警察告票;华人嫌疑犯被皮尔区警长审前违规预评,等等。那不是歧视,那是抓小辫子,是一种信号。华人社会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对自由世界缺乏善意,对异国文明不予尊重,已经引起主流社会的不满。

融入主流社会不是屈尊就俗,削足割爱,而是平等互信。加国是一个比较宽容的社会。华人世世代代深受一元化或各种垄断之苦,我们没有理由给新大陆的多元化环境抹黑,尽管这个多元化政策不完全是出于利他之德。


b> 比较分工: 

决定去留的问题还有就是找工作难。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工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学习和参与主流社会的正规渠道。华人在加国的专业性就业市场长期遭遇本地学历和本地经验两大壁垒。这里要区分问题的性质是歧视还是误解。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歧视是一种单方面的压力,是一种排斥。误解则是一种双向的抵触,多半来自文化的层面,需要相互之间加强沟通,信任和包容等积极的方法来化解。

如果说是歧视,华人当然要团结起来抗争。我们要以积极的方法去争取改变规则,而不是借口歧视索要特权。弱者争的是平等,不是矫枉过正。否则滑入以恶抗恶,以偏见拒偏见,会失去正义感。一时力不从心,不妨先改变自己,适者生存。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没有一个深入规则,了解规则得过程,空谈改变规则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华人过去在本地曾经受到长期的歧视和虐待,于心不平。我们要以积极的方法去赢得尊重,而不是寻机报复历史,或固守幸灾乐祸的旁观立场来求得补偿。消极的纠缠于过去--向后看,会失去新朋友,朋友越来越少。应该说,改变世界有好多种好方法,但有时最快的方法是先改变自己。因为你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世界也是你的一部分。
            
如果说是误解,那么双方都有责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乃良性循环之发端。批评别人,不彷先检讨自己。想一想,自己的语言过关了吗?交流有困难,表达有障碍,快乐从何谈起?从公平?从“四大发明”?是环境压制你学英语,还是你自己害怕学英语?看一看,自己对于社会分工是不是有传统的好逸恶劳的等级观念。劳心劳力,各有长短,分工不同,无关贵*。大陆长期以来,口头上把劳动捧上了天,实际上每每拿劳动来惩罚人,加重了华人好逸恶劳的偏见。华人喜欢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这句半公开的警句给人很多误导。第一,世间没有人上人,倒是真有气死人。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孔明气死周公瑾,李X 气死胡耀邦。第二,所谓“苦中苦”不是指累死累活,或者忍辱负重赌一口气,而是指独立思考最苦,勤学不倦最苦。否则又脏又苦又累的井下煤矿作业应该是大家趋之若骛的修身养性之地。

另一方面,期望凭现成的一技之长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铁饭碗”,或者说借过去的“善因”一帆风顺地直接对口将来的“善果”,远近无忧。这是一种更危险的好逸恶劳的表现。想以不变应万变,欲以一学定乾坤。这是幼稚的开胃酒,还是老成的墓铭志。老祖宗的应变哲学已经落伍。信息时代,千变万化;新潮横流,不学无术。将来的事情谁知道。福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劳心劳力,不如劳学。市场竞争教导我辈,乐学者昌,弃学者亡,假学者很快会断粮。

工作是手段,收入是目的。找工作的过程不仅是推销自己推销专业的过程,而且是参与社会第一次分配的过程。我们凭什么好呢?是向后看呢,还是向前看?你对自己的过去无比自豪,那么你又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过去呢?我们不能在面对分配时自视甚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又极度自卑。怀才不遇的人,不是什么曲高和寡,而是在人际关系上有先天性障碍,是有病。不先治好病,谁敢用你的才! 众所周知,华人喜欢把收入局限于发财,好像收入与贡献大小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怎样,发财也好,提高收入也好,成功的方法有好多,但有时最快的方法是先付出。你说呢?

归家过日子,离家也得过日子,移民只是“过日子”的一段插曲。将来的日子还很长,如何才能“过”好呢?西人教堂有一句祈祷辞,试与同胞共咀嚼之:

God, give us the serenity to accept what cannot be changed, the courage to change what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one from the other.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跳水皇后高敏在加国和中国
·巴黎的基本生活消费
·伦敦的基本生活消费
·里昂的基本生活消费
·柏林的基本生活消费
·巴黎生活手册(一)
·甜酸苦辣咸之生活:我认识
·慕尼黑的基本生活消费
英语学习
·美国将要求首次来美的外国
·里昂的基本生活消费
·第戎的基本生活消费
·巴黎的基本生活消费
·利物浦的基本生活消费
·伦敦的基本生活消费
·慕尼黑的基本生活消费
·柏林的基本生活消费
www.0641.com 英语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