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功利上的困扰:
华人在历史上曾经大讲仁义,大讲礼仪,大讲政治。大家公开地贬低功利,却不能正视功利;大家一齐高唱文明,却无视本能的积极面。现在报复性的功利至上在大陆已经成为跨世纪的最强音,人们嘴里不说,内心已经开始“大炼钢铁”。被注水的活牛默默流泪,被挖胆的黑熊咬牙切齿。毒大米,毒猪肉,毒奶粉,分明是人心有毒呀,有人却大谈什么诚信。文化大革命的丑陋已经空前绝后,如今急功近利者还是不吝伤天害理,这是何等的疯狂!这究竟是无神论的报应,还是缺乏安全感的挣扎?华人到底配不配改革开放,配不配自由民主?为什么黄澄澄的鸡蛋在华人的陈年老窖里一滚,出来便成了又黑又臭的“屁蛋”?大家有砖头就扔吧,比喻不当,话题又扯远了。这里笔者要说的是环境问题和工作问题。
a> 比较环境:
应该承认,华人移民的去留问题在十年前决不会成为问题。现在的确是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环境开始变好了。尽管令人担忧的问题还很多,但全世界对中国的预期开始转向,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大陆的发展日新月异,正面的预期与日俱增。人们开始比较,究竟中国的条件好还是加国的好,中国的前途更大还是加国的大?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新时代的移民多了一条生路,多了一条选择。可是有人反而更苦恼了,因为他们无法决定先走哪一条路。假设再多出第3条选择,恐怕会有人争着上吊。独立做决定,对于华人仍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华人从小是在集体主义的糖水里泡大的,凡事家长决定,集体决定。自己做决定就是不听话,无组织,无纪律。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依赖集体,依赖家长,依赖英雄,一般不敢依赖自己。现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眼前的日子如何过?
其实大环境也好,小环境也好,东方的机会也好,西方的福利也好。选择环境始终有一个死角无法超越,那就是各有利弊,互为长短。我们永远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其中最好找的工作就是追求完美。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工作仍然觉得累,觉得疲倦,觉得困乏?其实他们有工作,只是他们不明白,最容易找的工作反而最累。面对现实,立足于今天。面对问题,立足于自强。出路之一就是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目标,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有了明确的目的,你就会根据目的来选择环境,纲举目张,而不是为环境而环境,左右为难。有了可行的目标,你就会反客为主,居大利而忍不爽。人生有苦有甜,有明有暗,有喜有悲,有张有驰,至此方知不枉潇洒走一回。
比较环境时,华人还有一个特有的误区而不自觉。那就是挑剔别人,妄自尊大。
长期的闭关自守使华人养成了小器的狭隘心理,对自家圈子以外的世界什么都看不惯,横竖看不惯。凡事不合自己的习惯就会不由自主的多心,多疑,惴惴不安,进而发起“唐*吉珂德”式的攻击。鲁迅笔下的那个抱怨一切的“九斤老太”算是一个典型。比如有人认为加国不好,理由是没有中国繁华热闹。这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无所谓好与坏,时间长了,什么都可以习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先入为主的习惯。但是有理智,有感情,有梦想的一个人总不能听任习惯来垄断自己的生活。习惯于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人自然偏爱热闹。说得不好听,内心空虚的人更喜欢热闹。
长期的专制专权使华人养成了阴暗的消极心理,凡事不由自主地往坏处想,以苦瓜之心度西瓜之腹。任何集权政府,都偏爱以惩罚和镇压等十足消极的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两只手都要硬”。久而久之,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在北京上学,亲耳所闻。校长对全体大学生国庆仪仗队集训队员说:“大家注意,明天正式彩排,男同学一律穿西装,女同学都不许穿裤子。”你瞅,十五年不犯错误的革命校长,一分钟之内就沦为“流氓校长”。我在北京乘公车,亲眼所见。小小的一个女售票员可以随便威胁整车的乘客:“大家都往后站一站,不然的话,把车停下,谁都走不了。”你听,用惩罚来代替礼让。乘客都是不讲理的坏人。养成习惯的消极心理好像一颗老鼠屎,破坏力惊人。海水不可斗量,老鼠屎不惧锅大。
回流也是消极心理的表现之一。出师不利,越往后想越害怕,无计可施走为上。但是一走为计,再走为怯。怯者走起来必然慌不择路,那己经不是选择环境的问题了。再说,有时候宣传机器说话,你要会听。“爱国不分先后”,“归来吧,空空行囊的游子'。那是说给你听的吗? 那是说给国内的“白骨精”听的,叫他们留下来,别犹豫。你一介一事无成的墙头草,自作多情地跑回去,充其量不过是一件可待选用的广告材料。其它诸如酗酒呀、贩毒呀、坑蒙拐骗乃至跳楼,则是更为极端的消极心理之表现。
长期的自满于历史悠久,还使华人养成了盲目的自大心理。凡事总是挑别人的错,死活就是不服气。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患不均”。要不就揪住别人的动态阴暗面,好突出自己的文化优越感。大国子民所到之处,坏东西是不懂东方文化,好东西是学我爷爷的。什么什么大街破破烂烂,什么什么产业仰人鼻息,找理由揭他人之短,找借口抬高自己,华人好像有瘾,历来驾轻就熟,一如探囊取物。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中国那么多志士英才跑到美国去了,我们不着急,却洋洋得意于“被中国男人挑剩下的中国丑女很容易嫁到美国去”。毕竟地球上没有国家像中国一样兼“地大物博”和“历史悠久”于一身。可是孤芳自赏并没有提高我们的自尊和团结。华人如果不能学会欣赏他人,乃至欣赏敌人,就无法参与现代文明的沟通和接轨,就无法最后修得“开放改革”的正果。
这三个“凡事”互通有无,互相强化,不知不觉之间与本地文化形成隔阂,加深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误解乃至排斥,华人不可不察。近期就有华人因为在kfc炸鸡店排队阻后,在沃尔玛购物多拿四颗图钉等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而收到警察告票;华人嫌疑犯被皮尔区警长审前违规预评,等等。那不是歧视,那是抓小辫子,是一种信号。华人社会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对自由世界缺乏善意,对异国文明不予尊重,已经引起主流社会的不满。
融入主流社会不是屈尊就俗,削足割爱,而是平等互信。加国是一个比较宽容的社会。华人世世代代深受一元化或各种垄断之苦,我们没有理由给新大陆的多元化环境抹黑,尽管这个多元化政策不完全是出于利他之德。
b> 比较分工:
决定去留的问题还有就是找工作难。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工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学习和参与主流社会的正规渠道。华人在加国的专业性就业市场长期遭遇本地学历和本地经验两大壁垒。这里要区分问题的性质是歧视还是误解。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歧视是一种单方面的压力,是一种排斥。误解则是一种双向的抵触,多半来自文化的层面,需要相互之间加强沟通,信任和包容等积极的方法来化解。
如果说是歧视,华人当然要团结起来抗争。我们要以积极的方法去争取改变规则,而不是借口歧视索要特权。弱者争的是平等,不是矫枉过正。否则滑入以恶抗恶,以偏见拒偏见,会失去正义感。一时力不从心,不妨先改变自己,适者生存。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没有一个深入规则,了解规则得过程,空谈改变规则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华人过去在本地曾经受到长期的歧视和虐待,于心不平。我们要以积极的方法去赢得尊重,而不是寻机报复历史,或固守幸灾乐祸的旁观立场来求得补偿。消极的纠缠于过去--向后看,会失去新朋友,朋友越来越少。应该说,改变世界有好多种好方法,但有时最快的方法是先改变自己。因为你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世界也是你的一部分。
如果说是误解,那么双方都有责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乃良性循环之发端。批评别人,不彷先检讨自己。想一想,自己的语言过关了吗?交流有困难,表达有障碍,快乐从何谈起?从公平?从“四大发明”?是环境压制你学英语,还是你自己害怕学英语?看一看,自己对于社会分工是不是有传统的好逸恶劳的等级观念。劳心劳力,各有长短,分工不同,无关贵贱。大陆长期以来,口头上把劳动捧上了天,实际上每每拿劳动来惩罚人,加重了华人好逸恶劳的偏见。华人喜欢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这句半公开的警句给人很多误导。第一,世间没有人上人,倒是真有气死人。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孔明气死周公瑾。第二,所谓“苦中苦”不是指累死累活,或者忍辱负重赌一口气,而是指独立思考最苦,勤学不倦最苦。否则又脏又苦又累的井下煤矿作业应该是大家趋之若骛的修身养性之地。
另一方面,期望凭现成的一技之长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铁饭碗”,或者说借过去的“善因”一帆风顺地直接对口将来的“善果”,远近无忧。这是一种更危险的好逸恶劳的表现。想以不变应万变,欲以一学定乾坤。这是幼稚的开胃酒,还是老成的墓铭志。老祖宗的应变哲学已经落伍。信息时代,千变万化;新潮横流,不学无术。将来的事情谁知道。福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劳心劳力,不如劳学。市场竞争教导我辈,乐学者昌,弃学者亡,假学者很快会断粮。
工作是手段,收入是目的。找工作的过程不仅是推销自己推销专业的过程,而且是参与社会第一次分配的过程。我们凭什么好呢?是向后看呢,还是向前看?你对自己的过去无比自豪,那么你又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过去呢?我们不能在面对分配时自视甚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又极度自卑。怀才不遇的人,不是什么曲高和寡,而是在人际关系上有先天性障碍,是有病。不先治好病,谁敢用你的才! 众所周知,华人喜欢把收入局限于发财,好像收入与贡献大小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怎样,发财也好,提高收入也好,成功的方法有好多,但有时最快的方法是先付出。你说呢?
归家过日子,离家也得过日子,移民只是“过日子”的一段插曲。将来的日子还很长,如何才能“过”好呢?西人教堂有一句祈祷辞,试与同胞共咀嚼之:
God, give us the serenity to accept what cannot be changed, the courage to change what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one from the o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