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宣布,该中心对国外(境外)学历认证受理从过去的30多个国家地区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海外留学、回国创业,似乎是不少学子“重塑金身”的捷径,但当对于他们的盲目崇拜渐渐散去的时候,一系列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学历认证会给留学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对“海归”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是否会产生变化?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留学机构。
市场扩大:个别学历本国都不认
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了一年的王萌放弃了留学美国的初衷,准备申请韩国的亚洲大学(Asia University)。“选择韩国的大学,申请、签证都会容易一些,而且离中国更近。”申请前,王萌先登录了教育部中国留学网,打开教育部公布的外国学校名单,在相关信息中找到自己所申请的亚洲大学。
出国前先确认自己想读的大学是否在我国承认的范围内,是大多数准备留学的人士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我们在网上所公布的名单主要由各国教育权威机构提供,都经过所在国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现在这个范围正在扩大,目前网站上公布的学校至少在1万所以上,我们已经受理了70多个国家。”
与往年相比,今年秋季入学的留学生选择的国家,除了以往就很热的美国,韩国、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和古巴等冷门国家也成了留学生青睐的对象。“现在国内越来越重视亚洲留学市场,比如韩国的一些学校属于定点培训,学生毕业后可以到韩资企业工作。”
认证渐火:半年检验6000“海归”
“近年来前来认证的明显增多。”车伟民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40多万人出国留学,其中有十几万人陆续回国,中心自1992年开办海外学历认证这项业务起到2000年,认证总数也不超过1000人,而今年上半年则超过6000人,到目前为止,前来认证的有4万多人。
由于认证不是强制性的,单位要求来认证的居多。“比如国家公务员就明确规定,境外学历学位的认证是进入这一领域从业的必要门槛,但来认证的学历证书中不合格的不少。”超出认证范围和申报虚假材料是导致不合格的两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小小的一纸证书,情况却相当复杂。在审查证书真实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个人做假的,有学校本身不具备颁发学位证书资格的,甚至还有虚假的认证证明。
认证中另一难点就是证书的层次,有些国外的学位名称与国内的学位名称不对称。比如法语中的硕士学位,实际上是学士阶段的学位;而俄罗斯、朝鲜都有副博士学位,而我们没有。
此外,有人是通过合作办学在国内取得的境外学历,有人是在国外某个国家取得的第三国的学历,有人是留学了几个不同的国家,如法、德、奥地利,最后取得的是比利时的学位,还有人是一个月飞一次某国,上几天课,最后拿到一个学位……
“目前我们的认证已经和国际接轨,主要是依据颁发证书机构的合法性、证书的真实性和证书的层次三个方面进行认证。”海归现状大调查 留学付费方式:自费出国79%。申请奖学金出国15.5%,公费出国5.5% 留学收获:“变得坚强了”36.5%,“对国际社会的了解”31.5%,“专业知识与技能”24.0% 就业状况:回国6个月内找到工作71.3%;一年以后还没找到工作10.2% 供职单位:外企32.7%,民企20.0%,高校和科研机构12.3%,国有企业占11.9% 期望月薪:1万元以上40.9% 就业“满意度”:近一半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成为“海待”原因:首位是“薪酬要求高”,其次是“能力不够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