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对于留学来说,是个现实的问题。留学生对于就业的思考和认识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早期的留学生(上世纪80年代或更早)出国前是不大关心就业问题的,因为首先他们绝大多数会留在国外,而且只要学业优秀,有希望在大学里或者大公司的研究部门里寻求到一个职位(早期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学生大都如此),后来随着IT业的兴起,也有不少人转专业或转行做起了IT这一行。
中期的留学生(90年代)也不担心就业。留在海外发展的学生开始在多个领域施展身手,不再局限于学校或研究所,也不仅在IT界,有些人开始在金融、工程、咨询等其他领域实现就业。90年代中期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留学生归国的潮流,早期的“海归”物以稀为贵,不但就业不是问题,而且大部分人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
最近两年的留学生逐渐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随着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在新世纪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日本经济又长期未走出低迷,整个全球经济欲振乏力。在国外工作特别是在IT行业的许多中国人被laid off(临时性解雇),仍在学校里的留学生也比以前更难找到工作。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新世纪仍然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很自然吸引了更多留学生的目光。于是“海归”(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小海归”)多了,职场竞争加剧,加上国内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涌入职场,于是就业难也蔓延到“海归”身上。
很自然的,现在的学生在出国前就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留学之后的就业前景如何?毕竟留学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计算一下潜在回报也是应该的。那么留学到底有没有带来就业竞争力?专业和学校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吗?
首先,留学肯定是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你不仅学到了知识拿到了学位,你更会长了学业以外的人生见识,而就是这个见识很可能对你就业也有帮助。留学肯定带来了就业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与别人相仿的时候,留学生肯定比国内学生有竞争优势。我们以国外和国内为例,分别来看就业的潜力。
在国外,留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本国人,还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那么你能在什么方面表现出竞争力呢?首先,你英语要非常过硬,这是必要条件;其次,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比当地人要强,还有一点很重要,同等的竞争能力下你可以接受较低的薪水。此外,有时候运气也挺重要,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正好有你想进的公司在招聘;或者,学校安排的实习项目使你有机会进入一家企业;又或者,你认识的某个朋友,给你上课的教授,你的同学,甚至你参加某个职业协会的早餐会结识的一个CEO帮你介绍了一个岗位,这样得到聘用的机会要比你一家一家投简历要大得多。所以,我建议你在国外读书时,尽量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除了学业,建立好自己的Network(网络)对未来的就业也很重要。
如果你打算回国就业,那么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内的同胞。光有语言优势是不够的,你得证明你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你的国际化眼界,你拥有的全球通用的标准化技能,你对国外工作方式的熟悉,你的国际化证书,你在国外的网络和渠道,都是让你能够Stand out(脱颖而出)的因素。就算是在那些市场完全在国内的公司,你也会因为更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更加专业的从业态度而受到欢迎。当然,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还是会更加有优势一些,没有经验的海归则应该不忌讳从低层的职位做起,你应该有信心在职场中以更大的加速度发展。
很多人问,是不是某些专业比较容易找工作?这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只想提供一点思路。拿澳洲来讲,很多人希望留学后能够移民,那么我们从技术移民的打分系统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提名职业打分这一项中,会计、护士、计算机IT类、工程、中小学教师、翻译、厨师、机械维修等专业等都可以拿到最高的60分,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专业是澳洲相对需求量大的。另外有一点要考虑的是供求因素,比如某段时间大家都学会计了,毕业的人多了,如果正好碰上经济不景气,找工作难也不奇怪。反过来说,有些“冷门”专业,因为学生不多,说不定就业还很容易。
而打算回国发展的学生,就不要拿这个作为参照了,最好以个人的兴趣、能力、未来志向来选择留学的专业。我个人觉得宏观来讲,国内大部分专业都缺乏高端人才。拿金融专业为例吧,有一些海归觉得国内并不太容易就业,因为国内金融业还不够成熟,很多在国外有的东西国内还没有,比如对冲基金,比如股市中的卖空机制,比如因为外汇管制而不能让基金经理投资全球市场,无形中对一些熟悉海外市场规则的分析师或者金融工程师的岗位需求就很少。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开放是一个大方向,所以你今天完全可以先着手做好准备,如果你有这个兴趣和能力,那就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去学吧。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摆正心态,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一点留学生在国外应该身有体会),不要以行业局限自己的就业思路,这世上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公司。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是你人生充实和快乐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