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田玲翠实习生邬颖茹
如今不少家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孩子出国读书,可是一些孩子出国后却发现那里的一切与中介机构描述的不一样,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记者近日从市消保委了解到,今年以来本市有关留学中介机构的投诉有所上升,留学中介的违规现象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违规现象之一:宣传不实,消费者被误导
张小姐2003年初来到马来西亚,学习护理专业。可是一上课才发现自己学的专业是没有批文注册的,也就是说花了11万元人民币换来的文凭根本得不到国家的认可。张小姐既气愤又后悔,她被留学中介公司的学时短(一年左右)、费用低、免除英语考试等虚假的“优惠”条件欺骗了。
据了解,有着张小姐这样遭遇的不在少数。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消费者急于出国的心态,隐瞒真实情况,甚至以虚假的宣传来打动消费者。当消费者来到国外发现受骗时,已经为时晚矣。消保委提醒大家:“出国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要去的国家和学校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中介。”
目前本市留学中介机构存在着挂靠经营和违规经营两种不规范经营现象。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属于特许服务行业,目前上海市共有14家中介机构获得资格认定。但为能多做生意,许多有资质的机构将业务转托给挂靠在其名下无资质的小公司办理,从中赚取“管理费”。另外,本市还存在一批无资格从事自费出国留学业务的中介机构,其违规经营情况就更严重了。
违规现象之二:缺乏规范合同,承诺无法兑现
如果说口头的承诺不该轻信,白纸黑字的合同是否都能信呢?谢先生手里的一张合同书成了他烦恼的根源。他通过某中介公司办理了赴德国留学的手续,合同上约定“两年的高级职业学校学习”,可后来他发现就读的学校是职业培训学院,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且只有460学时(一年应有1250学时)。
消费者与留学中介机构之间,因合同凭证不规范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一些消费者办理手续后不向中介索要正规的发票,有的甚至什么凭证也没有。签合同的时候只是听凭中介一面之词,所签的协议书大都不规范。消费者到了当地发现学校住宿条件、教学质量等与宣传的情况有差异,或中介机构违约而发生消费争议时,中介机构往往自行解释,推脱违约责任。
消保委人士对此也表示无奈,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所签订的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协议书,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均由各中介机构自行设计,协议书中普遍存在消费者和中介机构之间权利、义务不平等,中介机构违约责任不清等情况。一旦发生广告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中介机构便以协议书中无约定为由推脱责任。
违规现象之三:宣称“无所不包”,从业者缺少资质
现在留学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真有点“无所不包”。日前记者打电话向一家中介公司咨询自费出国留学的情况。一听说记者想办出国留学,工作人员特别热情,立即邀请记者前往他们公司见面详谈。而当记者问起“我没有参加雅思考试,可以申请英国国立大学吗?”“伦敦、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哪个城市的生活指数比较低啊?”“苏格兰的学校和英格兰的学校相比,哪个更加容易申请?”等问题时,工作人员王顾左右而不答,只是一味强调:“只要到了公司,你的疑问都能回答的。”
据市消保委介绍,留学中介行业至今尚未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制,从业人员无需通过任何考核取得相关资质,就能上岗就业。一些从业人员在办理中介服务过程中,随意性很大,收取中介费不开公司发票,甚至频繁跳槽,令日后的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使不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