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接受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其中,大部分是自己负担费用的所谓“自费生”,同时也有不少是中外双方通过政府间合作或单位间合作,经过考试选拔培养的“公派”留学人员。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我国共有11.73万人留学国外,其中10.92万人是自费留学,占绝大多数;单位公派5144人,国家公派3000多人。公派留学的名额越来越多,正逐步成为有志留学人士关注的焦点。
援助型公派出国少了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合作和交流,选拔出为数众多的公派留学人员。经过长期实践,国家在管理方式上逐渐规范、成熟。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专门管理国家留学项目的机构。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公派留学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是对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进行选拔、管理的机构。在政府间合作的教育交流项目上,最能体现出留学项目近年来出现的变化趋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向记者介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的政府间留学项目,可分成援助型和互换型两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前由国外政府出钱的所谓“援助型”项目越来越少。而且,不少援助型项目越来越偏重于中国西部省份,方向越来越明确地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如新西兰的发展援助项目。英国的“志奋领”项目以后也将吸收更多的来自中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申请者。
值得一提的是,偏重对中国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资助,不但表现在政府层面上,也体现在国外一些基金会对中国自费留学生的资助上,如美国著名的福特基金会,在其最大的资助项目“国际奖学金项目(IFP)”上,就明确说明“在中国主要面向那些缺少深造机会的人群”,并严格要求申请者的户口、工作单位和目前的居住地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深圳、香港和澳门。
政府间的“互换型”项目也得到很大发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同世界八九十个国家有着互换留学生的协议。据统计,目前和中国政府互换学生、学者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双方每年有200多人交换,其中攻读学位及博士后的有100多人;其次是德国、俄罗斯、朝鲜、荷兰、意大利、印度等,层次从语言生到博士后各不相同。
合作出资的情况增多
一些过去由外方单独出资的项目,在向合作出资的方向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了20多年由美方单独资助的“富布赖特”访问学者计划,将改为美国和中国政府分摊资助每个中国学者的费用,从而使得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学者由过去的每年25人提高到50人,参与的学校从28所扩大到41所。
此外,一些奖学金项目在申请条件和方式上也逐渐进行着改变。今年,英国“志奋领”奖学金就传媒界人士的申请方式进行了调整,来自媒体领域的申请者可以不通过单位而直接提交申请。同时,也不再对目标机构申请者进行数量控制。普遍认为,此举进一步提高了“志奋领”奖学金项目的竞争能力。
对中国来说,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向来是同国家整体外交相配合、同经济建设相配合、同教育改革相配合的。比如,我国留学生去向一直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而近年赴韩国、印度等国家留学及从事研究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杨新育副秘书长认为,公派留学是国家利益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对自身发展需求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