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明19岁的儿子在芬兰留学。在去芬兰一年之后,儿子在发来的电子邮件中写到:爸爸妈妈,幸亏你们是粗线条的父母,幸亏你们没有从小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19岁的儿子在芬兰学习生活已经两年了。两年前,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本是儿子自己的选择。当时,想到儿子要一个无亲无友地异国留学,一直自视开明豁达的我们,都有点犹豫。是儿子自己的坚决与坚持,我们才最终放行。如今,儿子早已适应了异域他乡的学习生活,当他理解了甚至为我们早年的教育方法喝彩时,我们欣慰地感到:孩子终于长大了。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了。
一、孩子独立的第一步:自己上学。
我和爱人都是七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又都属于事业心强的人。因此,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各自的工作上。对于儿子,我们是很关心的,但这种关心不是通常意义上嘘寒问暖,生活中处处关照的那种。我觉得对孩子的爱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教育上,要让孩子“大气”一些,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局限于温馨幸福,而应该尽早让孩子独立自主,有独闯天下的生存能力,进而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培养,更着重于思想品格、意志毅力方面。孩子六岁上学,我只在报名当天,带着孩子去了趟学校。临出家门,我告诉他:好好记着路,以后上学、放学就要自己走了。儿子很惊讶地看着我:啊?全靠我自己呀!
我说:对。学校离咱家不到两站地,你出门就沿着人行道走,放学时跟着少先队路队过马路。这点小事情,妈妈相信,你一定行!
就这样,儿子小学六年,我只接送过这么一次。
当然,为了每天及时掌握儿子的动向,我跟他约定,下午放学一到家,要给妈妈打个电话。
我在一家技术开发经济咨询公司做办公室主任,每天工作很忙,有时候不能准时下班。为此,我要求儿子,到家先写作业,做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对儿子的功课,我坚持,不懂的可以问,但爸爸、妈妈绝不替你检查作业,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硬性措施下,儿子小小年纪被推上了自我管理自己的前台。很早就养成了一切靠自己的习惯。有一次,儿子早早做完作业,因为急着看动画片,收拾书包,却把数学书落在桌上了。我看到后提醒他,正看动画片的他连声答应:知道、知道,一会儿就收好。
第二天我刚到单位,却接到儿子从校园内公用电话打到我单位的电话:妈妈,我数学书忘带了。我第二节上课用,您快点帮我送来行吗?
我很坚决地回答:不行。妈妈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围着你转。再说昨晚我提醒过你了,你没动,这是你的责任,后果也要自己承担。
“那我怎么办呢?老师会批评的。再说,没书我怎么上课?”儿子急得带了哭音,同办公室的同事都劝我给他送去,司机还说:我开车送您,快去快回。我坚决地表示:不管。只在电话里提醒儿子,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从其他班同学那借一本。儿子无奈地放下电话。
当晚回家,儿子告诉我,他不认识别的班的同学,是请自己班一个同学向另外一个班的学生转借的。他略带不满地说:我们班王彬的父母可好了,他忘了带文具盒,他妈妈打车专门送过来。
我严肃地说:如果他在外地上课,他妈妈也能送吗?家长能照顾他一辈子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那还能有什么发展。你记住,自己的事情要自己管理,爸爸妈妈帮不了也不会帮你。
在生活上,我们一点不娇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让他自己做。我爱人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几位英国友人。他说英国人的教育观念非常好,即使贵为王子,在学校也同样要轮流值日、擦地板、洗马桶,反观中国孩子,养得太娇气了。有的孩子考上大学,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搞得做妈妈的要千里陪读。我们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孩子不能有骄娇二气。因此,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得承担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擦皮鞋、扫地、洗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能定好闹钟,每天按时起床,放学回来自己用洗衣机洗校服,家中无人时给自己做蛋炒饭、煮面条。自己安排诸如考试复习、到辅导班上课等事情。每周日英语班上课时间早,开始,我也早早起床,为他准备早饭。后来,他主动提出,您不用这么辛苦,我自己煎个鸡蛋、热杯牛奶,再吃点面包就行了。结果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我就没在周日为他准备过早饭。
有朋友听说我这样对待儿子,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心狠”。我说,我这是真正的疼爱。真的,我明显感觉到,儿子与同龄人相比,生活能力强、闯劲大。
二、每天为孩子读一段伟人的故事。
对儿子生活上粗放管理的同时,我们都非常关心儿子的精神世界。他刚上小学,我就找了一本《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每天念一段给他听,给他讲解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而成为国家栋梁。见儿子对此听得很认真,我就列了一个计划,把古今中外英雄、伟人的故事一一讲给他听,到了小学四年级以后,就由他自己读。
结合伟人的故事,我引导他,一个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坚韧的毅力。平时我们经常和他探讨将来要做什么,为达到远大的目标,现在应该做什么。
关于孩子的发展,我们没有越俎代庖,过早地制订方向。但是大的方略还是有的,因为我爱人是较早去外资公司工作,实践中感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国际化需求越来越重要。不敢说一个人一定要学贯中西,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开阔眼界是很有益处的。因此,我们商订,将来无论孩子选择什么专业,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到国外去几年,不单是接受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体验异国风情,了解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从儿子5岁起就让他开始接触英语,没有报班,只是买了一些相关的磁带每天听,我们有时会明确地告诉他,多听听,听懂了外国人说话,长大好出国留学。儿子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正式学英语的,那时他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外语是交流的工具,是一样生存的本领,因为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个陪读女士写的文章,说是初到国外,连问路、购物都解决不了,有一种划地为牢的感觉。当时他当笑话讲给我们听后,又若有所思地说,看来这个英语还是要学好的噢!
儿子读初中在海淀一所普通的中学。临近开学,我们和他有过很多次深谈,主要问题就是关于他的十年目标,我们告诉他,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才有奋斗的动力,当然还不能是一时冲动,奋斗几天就泄气,只有朝着目标不懈努力,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后来我们有了一致的认识,儿子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三年后考入重点高中,六年后争取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有兴趣的专业。十年后,大学毕业争取公费留学,或者是自费出国。之后的发展就要看你个人的好恶。
应该说,我们灌输的这种人生观念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儿子不同意我们勾画的目标,他就不会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那实现目标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孩子,重要的是调动他的客观积极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在随后的六年中,儿子踏踏实实地学好各门功课,认认真真到西城区外语学校学英语。我觉得这就是他心中的目标在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