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出国这件事已经是在十年前了,十年时间对我来说既长又短,十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但你回想起来也就像一阵风一样。”陈晨1992年进入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学习,1996年转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01年获商业硕士学位后进入花旗银行美国总部工作。 中国每年都有这么多学生要出国,出国的年轻人有这么多要找工作,已经工作的许多人都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然而那么多人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所学的专业,到了某年该做什么,按照这个层次秩序循序渐进,但是像陈晨这样的华人却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成功地、异样地到达了彼岸。 首先学会生存 “我怀着想要体验发达国家的商业命脉的想法去了美国,但在这十年中,前五年我一直是在学习生存,然后学习生活。”虽然有学校提供的半额奖学金,可以免除所有的学费,但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陈晨说:“在国外留学期间,我一直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做助理,但这也是自己折腾出来的,当时我跑去找校长,他是一个特别和善的老头儿,我说校长谢谢你给我付学费。这个老头儿出于客气就说‘你有任何要求尽管提出来’。我说我需要一份工作。因为当时我出来家里还是给我带了一点钱,但在我买西红柿和其他日常用品的时候发现这点钱根本不够用,如果我就用这笔钱,坐吃山空实在太快了,我必须马上找到工作养活自己。这种生存意识马上出来了,但是如何着手?我对校长说‘需要一份工作’。他说:‘我的办公室需要一个财会方面的助理,如果你行就可以来帮我的忙。’我说‘好啊’―――结果做得挺好。一直在他那儿做了两年,直到我本科毕业。” “如果你的生存不成为问题了,文化问题就会出现,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我在国外生活的这十年来说,可以上升到生活的层面。因为在生活中你每天打交道的都是美国人、西方人,也有从国内来的华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你如何接纳?如何在这种文化中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根?如何在这个文化中升华、得到你生活中的乐趣?需要不停地调整定位。” 远离家乡的陈晨在一次次挫折和磨砺中明白了什么是坚强,她认为如果没有出国,自己也许永远不会珍惜生命中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出国我会是什么样,具体什么样我描绘不出来,但是我会觉得一旦我们拥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变得可有可无,一旦我们失去一些东西,它就会变得非常重要,比如亲情。” 创业的艰辛 至于为什么由学习英美文学专业转为商学,陈晨的解释是:“学外语的专业性不是很强,学文学除非你做文学教授或者研究比较文学,出路也不是很广。从生存的角度来讲,它就给你一定挑战。于是我转出去以后就想学电脑吧,好找工作嘛,我就学了一个商业信息管理,现在就是电脑程序设计,拿着这个本科学位,当时学得很痛苦,后来我半工半读拿到了一个MBA,毕业以后我就到了纽约。我觉得纽约不但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而且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我们在北京呆惯了,老愿意去一个给你文化、从各个层次给你不同的新鲜感的地方,就跑到纽约去了。” 到了纽约,陈晨从数以千计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受雇于美国花旗银行总行,在那儿做银行卡,是关于银行卡的金融分析及策略。 谈起在纽约华尔街创业的艰辛,陈晨情绪激昂:“谈到银行卡的发展,现在在中国也是比较热的。但是我们作一下比较,从我在美国进入银行卡业那时候,卡业已经到了饱和阶段,所以大家当时做的时候就完全要在价格、在你的行销手段这些方面要下很大的功夫,那段时间如果说体会到它的商业命脉,我觉得我最起码就感受到它的商业脉搏,它的快:新的理念产生以后马上投入运作,马上去试,不行就不要,行就马上扩大投产,这种感觉让你觉得一天到晚老在跑,很累,但是很有意思。” 城市魅力 国内很多人出国旅游回来会说喜欢欧洲的城市,认为比较有文化,而纽约这样商业味道浓厚的城市很多人则不大喜欢,其实它也有自己的味道,也有属于它的文化。 陈晨说:“我非常喜欢纽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可以给予你,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艺术世家,所以我对纽约在艺术上给予我的东西非常感激,比如它的歌剧、芭蕾、百老汇,各种各样的音乐,各种各样的街头艺术形式什么的,让人觉得你的心永远在跳,只要你愿意可以不休息。我在华尔街工作,还跟同事开玩笑,说下雪我要是不小心滑了一跤,来扶我的人估计十有八九全是百万富翁。而且它很迷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具有大城市的风韵,还具有多元性,它对什么文化、对什么人、对什么层次和档次的人都是一种很平淡但是又很愉快的接纳,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