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选校存在两种错误定位:定位过高使得许多申请人屡战屡败;定位过低使得许多申请人浪费了优秀的自身条件,屈就次选。
一.不切实际,定位过高
案例一:普通高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成绩中上,在国有银行工作一年,TOEFL和GRE尚可,欲申请美国前30名大学的金融学博士,并要求全额奖学金。声称30名以后的项目不读。
笔者委婉地劝导他适当降低要求,但这位朋友不为所动。最后,只好以数据说话:“假定金融学博士项目排名前30名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的奖学金名额是10个,那么,总的奖学金名额是300个。假定有一半的名额给予美国本国学生,另外150个名额给留学生。那么,你自己评估,你是否属于全球150名最优秀的申请人之列?”
这位朋友听后黯然失色,冷静下来后,开始查阅50-150名的美国大学。经过认真策划和精心制作材料,他最终被一所州立大学录取并获得大半奖学金,签证顺利通过。
点评:1.满足招生最低要求,并不意味着申请人能获得录取。录取与奖学金获得与否不仅仅取决于申请人自身的条件,也取决于与其他申请人的相对比较。2.名校毕业当然有助于就业,但就业的关键是自身技能、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度。
二.留学即可,不论项目
案例二:上海某名牌中学高三生,学习成绩出色,托福607分,班长,有文艺特长。原来准备报名中介项目,去英国一个三流大学读预科,在笔者的劝说下尝试性申请12所美国前50名大学本科项目。结果得到包括Duke在内的7所录取。
点评:切勿为留学而留学,要追求个人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佳结果。
总结:留学目标设置必须具有挑战性,否则失去激励作用;留学目标设置也必须具有现实性,否则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