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坚持教育的改革与开放,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到国外学习。中国不仅要扩大留学生数量,更要提高留学生留学的质量,为中国储备更多的人才。
处在全球化时代的学子们对出国留学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记者就此相关问题采访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
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
王辉耀是最早一批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人士之一。同时,他也是国内海归派和新华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参与创办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和商会2005委员会,发表了包括《创业中国》等多部著作和有关文章,曾被评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王辉耀对出国留学与海归创业有独到的研究,去年曾出版了畅销国内的《海归时代》一书,是国内迄今为止全面研究留学生与海归最权威的著作之一。他认为,全球化时代应该有更多的人有条件出国留学。大学生在国外大学留学,可以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思维,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学习,可以全面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有一定的必要性。
王辉耀说,留学不一定是指出国读研究生,我们出国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既可以出国读大学,也可以出国进修。中国的大学应该多与国外大学开设一些合作项目,推荐和选拔学生去国外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比如可以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三年在国内学习,抽出一年或一学期在国外学习或交流学习。研究生也可以抽出一段时间到国外学习。我们出国留学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化、更开放,这也涉及到一个教学模式设计的问题。
王辉耀认为,出国留学是国内教育的一种补充。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是我国国内的大学教育体制还不能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能让所有想上大学的人上学。此外,中国好的大学数量不多,有质量保障的大学不多、我国“211工程”重点大学也只有100所,而中国有大量的青少年有意愿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第二是我国的大学里缺少某些人们想学习的学科和专业。总之,由于各种限制,有些人不能上大学或者能上大学但不能上好大学,有些人是大学里缺少相关学科,因此他们需要出国留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至于出国留学的年龄段,取决于专业和个人。人文专业的学生可以稍微早一点比如大学阶段出去,科技类专业的学生到研究生阶段出去也可以。什么时候出国留学也取决于个人,经济条件允许的话高中阶段出去都可以。王辉耀建议,在国外学习,首先语言要过关。国外的教育与国内不太一样,是启发式、开放式的教育,因此语言首先要非常好。此外,最好去教学质量好一点的大学留学,既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可以接触更为优秀的同学。
王辉耀也提到,学生和家长在出国问题上不能太盲目,不能说简单地为出国而出国,或者为留在国外而留在国外,应该对国外教育以及去留学的学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鼓励留学,更要鼓励回国发展
王辉耀强调,我们应该鼓励留学,更要鼓励学成的学生回来。中国目前出国的留学人员将近100万人,回来的,按照教育部的统计是20多万,差距很大。这应该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关注,要集思广益,要大力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这些留学精英为祖国效力。
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政策优惠很重要,在政策上应该鼓励海归创业,鼓励海归回来做公务员或者其他行业,鼓励海归加强与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合作。还要采取一些导向性的政策鼓励海归不一定回国就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要去沿海城市,去内地省会城市,去西部城市发展,去海归最被需要的地方发展。海归回国自己也应该调整心态。
海归回国后的传统方式是进入教育领域。从胡适、蔡元培到巴金,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都有海外经验,国外的教育思路不一样,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不同,比如国外培养博士生很严谨,培养质量不一样,出国留学对教师会有很大启发。我国目前教育不太开阔,国内一些大学教师近亲繁殖还比较普遍,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特别是高精尖的人才回国还收效甚微。要打破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应该用各种方式把这些优秀的海归吸引回来,目前国内高校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海归回国做教师或从事教育产业。
王辉耀认为,另一个吸引海归回国的方向是海归回国的创业大潮。这已经成为海归回到新兴市场经济祖国的一个主要方式,也是当代海归区分于历代海归一个显著的不同点。目前,海归在国内已创办了上万家的企业,中国新经济和网络经济大潮中,海归创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一多半都是由海归创办的。
王辉耀说,海归这个群体在经济上的崛起已经不容置疑,回来的海归越来越多,但海归们也更加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关注中国的民主进步、法制进步,海归回国创业仍然是主流,但海归在社会范畴、公共政策、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还相对薄弱。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海归进入政府领域、文化领域等等。相信随着这个群体在经济上的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归从经济工程、商务工程转到社会工程、人文工程上去,这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成熟社会所必需的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