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宏的《耶鲁的青春岁月》翔实细致的记录了21名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生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中国能看到的第一部专门以国外名校本科生对采访对象的著作。
我的未来不是梦
人物简介:
袁健,男。耶鲁大学2005届Ezra Stiles学院学生。2001年从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耶鲁大学,主修计算机、数学和经济。2005年以两系均为第一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
同时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以及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毕业时被评为2005年耶鲁理工科最优秀的学生,并被授予Henry Russell Chittenden奖。毕业后同时被微软和Google录用,目前就职于Google,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
袁健采访
在国内念高中的时候,我是学理科,搞竞赛的。其实在国内搞竞赛的学生到耶鲁的很少,一般都去了MIT或Caltech。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我原本也想继续读博士,我申请了斯坦福和卡内基梅隆大学,都可以说是计算机领域最好的学校,并且均被这两所大学录取。同时,我也拿到了微软和Google 两个公司的职位,最后还是决定去工作。如何在读书和工作之间进行选择,我在耶鲁的四年让我发生了变化。国内的想法就是一条路往下走,选择毕竟比较少,而且一步走错的话就完了。刚来耶鲁的时候,我肯定是想一直读书。到了美国后,视野比较开阔了,选择面比较广,机会也比较多。我现在想先工作两年,然后再回去读书,这样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可能会更有利。
选择Google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到会去Google工作。我是作为软件工程师招入的, Google是一个以工程师为主的企业,不像微软,招聘各种人才。我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在微软做过两年的实习,所以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拿到微软的职位邀请。这时候Google也过来找我,Google开的薪酬比较高,所以我就决定去Google了。(笑)其实薪水只是一个方面,我主要还是看一个公司的成长环境。Google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公司,而且非常有活力和创新精神。而微软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企业了,八万多员工的企业,非常完善了,再往上走很难。如果进入这样的大公司,发展机会比较少。而且由于公司的代码库非常庞大,要真正做一点事情很难(其实Google现在也开始逐渐面临相同的问题了)。公司过于庞大的缺点就是分工太细,学习机会比较少,还有就是微软现在有点儿官僚主义,机构比较臃肿,有点跟IBM靠拢。现在很多优秀的人也都从微软跳到 Google了,所以相对来说我觉得在Google更有发展前途。
我们这一届中国学生大家都没怎么费力找工作。张泰苏去法学院读法学博士,孙历汉考到斯坦福读博,周希舟留在耶鲁环境学院读书,刘东恒去了香港一家投资银行工作。但是一般来说,真要找工作的话,通常要投简历给10~20家公司,很累的。很多人大四不读书了,就忙着投简历,然后等公司找你面试,至少要经过2~3轮面试,然后再给你一个截止日期,什么时候回复公司接受这个职位。我只面试过微软和Google 两家公司,都是两场面试。第一次面试主要是考些基本常识和智力测试,看你脑子是不是灵活,反应是不是快。第二轮面试就是写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让你编个指定程序,完全就是考验你的实战能力,比较注重实用性,同时他们也会观察你是否有创造性。Google的面试和微软差不多,我的Google面试官就是从微软过来的。
美国的企业对你是哪个学校毕业或者GPA(大学平均成绩)得多少其实并不是非常看重,每个公司的招聘都有一些特别的方面,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你的文凭。我们在国内从小学到高中可能经过了很严格的理工科训练,但是没有什么实践经验,我两个暑假在微软的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写代码的规范还有软件工程的思想,书本上的知识远不能满足这些实际需要,很多东西是需要实践的。在美国,好大学和一般的大学在找工作时的区别就是,好的大学主要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有用处,公司会主动来找你,二三流的学校公司一般不会去。毕业后再跳槽就要靠自己的能力,学校的牌子起的作用就不那么大了。国内的话,靠好学校的牌子往往可以唬人。在美国,名校的牌子并不对你的将来起绝对作用。很多二流大学也可能有很厉害的人才,名牌大学里也会有一些很差的人。所以说在美国,自己真正的实力起的作用比学校的名声更大。
我对自己未来的计划,就是先在大公司干几年,看人家是怎么运作的,以后有机会当然还是自己创业最好了。长远的计划还是想回国做点儿贡献,国内的机会很多,我的计划就是先工作两年再看吧。总之,我很乐观,我这人一直挺乐观的。
从上海到耶鲁
我是上海中学毕业后进入耶鲁的。在那以前我没有出过国,英文应该还算可以吧,由于那时我的GRE考分比较高,人家都说你考得这么好,不出国就亏了。(笑)其实那时候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美国的大学并不认为托福或者GRE成绩是最重要的,但是阴差阳错我就来这里了,也算歪打正着吧。本来我已经被保送到清华计算机系了,学校只保送四个学生,我如果要出国就必须放弃保送资格,这还是挺冒险的。大概在2001年八九月的时候申请学校,我当时报了七八个学校吧,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后来收到了耶鲁和哥伦比亚的通知书,普林斯顿的面试都通过了,但是成绩单没有寄到,结果失之交臂。
我的家庭教育
我的家庭教育是比较宽松的,家里一般不太管我。父亲是搞计算机的,我母亲是会计。家庭教育当然对我影响很大,我家比较有书卷气吧,比较重视知识。我爸妈给我很多自由,他们从来不给我压力,这个非常重要。很有趣的是,我认识很多在上海高中毕业后到北美上大学的人,他们的家长都不怎么管小孩,都不会逼着你做作业或者干这干那。其实很多都是无形的压力,因为大家都比较想出人头地,想证明自己,同学之间都有竞争的压力,这样自己才会努力往上走。但绝不是因为家长对你说今天你必须考第一名,不考第一名回家就挨揍。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动力吧。
4月份知道被耶鲁录取。当初选择耶鲁,主要一个是因为这里的奖学金比较多,一年三万多美元,家里不用出钱,就没有压力了。我念四年书,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出。还有就是耶鲁的名气比较大。在国内主要是看这两点。出来之前,我就知道自己将来肯定是要学理科的,也知道耶鲁以文科见长。但是学校的专业排名其实对本科生来说并不太重要,相反,我觉得还是整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以及它的学生的组成来得重要得多。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耶鲁。
我在高中时数学、物理都很好。数学进过两次冬令营,还拿过两次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银牌。高三那一年12月份全国数学联赛,是比较正规的联赛,每个省市都有一、二、三等奖,每个省市一等奖里面前几名可以代表这个省参加数学冬令营。冬令营里边还有金牌、银牌、铜牌,获得银牌以上的北大清华就会来找你,那一次我拿了银牌,清华就来找我,所以不需要学校保送,也不用去高考就直接被清华录取了,让我高三下半年轻松不少。
但是在清华和耶鲁之间进行选择时,我那时还是挺犹豫的。我觉得清华挺好的,但是当时就想出来看看吧,开阔眼界。到耶鲁之后,我个人认为应该说还是耶鲁的教育更好一些。国内的教育相对来说,教学硬件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也不够。教学的知识点更新不够快,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相比之下,我认为耶鲁的教学质量比国内的要好得多,而且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也更为有益。 什么道理呢?第一,我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如果学数学,因为数学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这么多大师写的书,都已经沉淀下来了,在国内和在国外的区别并不是太大。但是计算机是非常新的东西,而且每天都在变化。国内的计算机教学明显比较落后。当然现在国内的大学也在努力改进,像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始采用美国原版教材了,但毕竟和美国的顶尖大学还是有差距的。第二,教授很重要。教授不行的话就不能提出好的课题给学生做。国内有些计算机教授现在就知道忙着自己开公司,把博士生当廉价劳动力用。而且很多教授的知识结构都比较老化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耶鲁的教授就不一样,随便哪一个拿出来就是该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好在现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了,比如说这次图灵奖得主Andrew Yao就被挖到清华了,他还带回一大批非常好的教授。如果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回到国内,对整个中国的教育还是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希望以后有朝一日中国的教育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吧。第三,就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国内还是官本位。所以教育部规定怎样你就得怎样,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但是美国大学就是人本位,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完全是靠你自我管理。他们认为每个进入耶鲁的学生都是出色的,每个人完全有能力管理自己。你完全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混毕业文凭而学习,不是为了要获得很高的GPA而学习。
耶鲁生活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适应很快,语言没有问题。大家都是年轻人,在一块儿就很快乐。我的圈子里面还是中国学生比较多,美国人有一些,但是比较好的几个都是中国人。有些中国同学比较西化,但是我就比较传统,美国人不是讲橄榄球就是讲女人,跟我的思维方式都不太符合。有些美国人开玩笑都比较低级趣味,当然你可以在那里哈哈笑笑,但是我没有兴趣。我很少参加聚会,不喜欢那种蹦蹦蹦。
在美国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课程不怎么难。尤其如果你在国内经过了竞赛的考验,在美国都能适应。国内那种竞赛怎么说呢,有好处也有坏处,受益肯定受益。第一锻炼你的思维能力,第二把你的底子打得非常扎实。
所以你在这里上任何课都非常轻松,省下很多时间来。反过来说也有很大的坏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这种无聊的题,反复操练对你再不会有任何用处的东西,太浪费时间了,特别是从竞赛的角度来说,越往上走越浪费。如果是最基本的知识,至少将来总会碰到,比如一些比较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微软面试就碰到了。再往上比较深的东西,比如说冬令营集训队难度的题,又不是读数学专业,那些思维方法都已经不是现代的思维方法,都比较老了,而且非常的专,对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很大好处,但是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操练。我高中时候已经非常反感,当时想只要拿个奖,能保证我上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就OK了。(笑)
耶鲁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地方,非常多元化,我觉得这个蛮好,不同的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比如说在北大、清华,可能每个人拿出来背景经历都是相似的,在耶鲁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几乎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这样挺好的,非常多元化。有一本书叫《Wisdom of the Crowd》,里面就谈到多元化的好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其实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五个人都去争做科学家,干吗呢?结果只需要一个,那其他四个人本来可以在其他领域独当一面,现在就白白浪费了。所以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挺好的。
其实在耶鲁,学理科的少,学文科的人比较多。在美国整个的本科教育中,经济是最大的系,因为经济最实惠,出来之后做咨询顾问或者投资银行啊,都能挣很多钱。我坚持走理科这条路,这是我的专长。理科是中国的传统,中国学生在理科上比较有优势。学文科的话,毕竟还有语言、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障碍。中国学生在美国读了本科后比较常见的出路就是做律师或者医生、去投资银行或者做咨询顾问,可以挣很多钱,但是很难爬到社会的上层,有玻璃天花板在那儿。中国人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因为美国更注重社会关系,中国人举目无亲地来到这里,没有那么多关系,完全不能成功,除非你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这里学法律在中国也很不实用,回国后就很难有用武之地。因为在中国有中国自己的一套官场制度,你还要了解中国的社会。
中国现在文科人才非常断档,大家在耶鲁都从文科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有助于自己成为更加完整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机器。我现在感到很幸运当初选择了耶鲁,真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我其实没有时间选很多文科课程,因为我读的是双学位,还是四年本硕连读,专业课非常重,但是就是从我读的那些课里面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耶鲁比较自由,学什么的都有,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不能说重视文科,只能说比较有政治气息或者人文气息,并不是指纯文科,读纯文科、做研究的人在这里也是少数。耶鲁是一个比较贵族化的学校,这里的学生是以美国的政客、中国人眼里那些纨绔子弟或者高干子弟为主,随便碰到两三个人,他们的家庭都是很有背景的。不过跟他们这些人在一起倒没有什么压力,大家都很友好,让我非常惊讶。
中国人容易在各个地方都互相瞧不起,各自为政,这个不好,大家像一盘散沙。但是美国人比较包容,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虽然在本质上、根子里可能还有歧视,至少表面看不出来,这个已经很不错了。耶鲁是非常人文的学校,比较包容、多元化。
另外,耶鲁非常自由,有很多不同课程可以选,每个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特别让你觉得每个人都会成功。不像国内,大家都是读一样的课程,一堆人挤在一起竞争,最后胜利者终归是少数。在这儿,想和人家竞争可以,不想竞争可以另立门户,也不会觉得没人家优秀,非常大的包容感。举数学例子比较有代表性,因为文科我不太清楚哪门课简单,哪门很难,而数学课程很明显,12345,五个难度级别,每个级别的差别很大,所以选择自己水平适合的级别,让每个人都自我感觉非常好,培养你的自信心。耶鲁的精华就是让你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耶鲁学生不一定都很聪明,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高的情商。耶鲁可以让你看到各种不同的选择方向,是你自己选择这条道路,而不是别人逼你走这条道路,这是完全不同的。
我这学期选了心理学和政治,我选的杂课不是很多,因为我主课比较多。我选过心理学、历史、音乐,外语是必修的,哲学,还有政治我也听过,我还在商学院上过两门课。这些课会让你的想象力更丰富,对完善你的知识面帮助很大。现在国内很多东西喜欢学习美国,但往往有的时候并没有做深入研究、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只是机械的拷贝,结果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比如心理学,美国人讲究自信,就算考试不及格也不会灰心丧气。这本身当然是很好的态度,但到了国内好像就有点变味了,许多人盲目自信,对自己真正实力的认知严重偏差,结果往往眼高手低。现在很多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往往就有这样的感觉。其实美国心理学调查表明,亚洲传统比较谦虚,亚洲含蓄的人,反而比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成绩要好。当然这并不是鼓吹大家要低调,只是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对国外的统计数字不要一味盲从。其实中美是有文化差异的,完全照搬的话会有问题。现在中国
留学生的整个趋势就是越来越西化,以前老一代的比较中国化,现在的学生更加容易融入美国的生活,更加西化。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有的时候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丢光了,我觉得还是挺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