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
----一篇在ORS即将放榜之际的日记
2002年6月13日,阴,University of Liverpool,Library
郁闷了好几天,应该写点东西了。
ORS全称是Oversea Research Student (Scholarship), 是英国政府设立的专门开放给来英国攻读研究式学位(MPhil or PhD) 的海外留学生的奖学金(不包括欧盟),每年名额视基金会财政状况所定,前几年是800名左右,而去年是400名,今年又上升为全英800多名。申请人必须持有ORS委d员会认可的任何一所英国大学的研究式学位入学Offer方可申请,而且只能通过一所大学申请,奖学金额为海外留学生与英国本土学生的学费差额,例如如果今年某大学的PhD学费海外留学生为9600镑,而英国本土学生只要2600镑,则这笔奖学金为7000镑。一般情况下为3年自动延续。截止申请日期为每年的4月中旬,结果公布日期为每年的7月中旬,奖学金委员会的评选标准是仅仅考虑申请人的学业成绩和研究潜力,不考虑国籍、种族、经济困难等其它任何因素。
复活节前后,分别收到UMIST、帝国理工和我们学校的PhD offer, 当时心情十分激动,心想:哎呀,自己居然要念博士了!但是再看看offer,一个两个全是conditional的,这个要求雅思7分,那个要求distinction,还要什么dissertation必须是A…。这些都算了,最重要的是:Evidence of sufficient funds to cover tuition fees and living expenses……。一年学费加生活费按英国教育部标准是15,000镑,三年就是45,000镑,那就是60多万人民币呀!!!!!我去抢呀?
去UMIST面试,教授异常的热情,老是说中国学生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喜欢和中国人合作云云,但就是闭口不提钱字,说这种基础性学科,非常难拿资助,而且我们又是留学生,学费昂贵,一年的钱就相当于英国本土学生三年了,所以非常抱歉不能保证funding,你自己去想办法吧:(
帝国理工更是绝,和教授套瓷简直是浪费时间,不过其实他们也确实很忙,根本就没功夫和我扯聊,也可能是我不会和他“忽悠”吧,刚开始那几封信还有寥寥几个字表示同情与安慰,再后来就是自动回复了,当然,也没有说就不管了,还是经常有一些最新的各个公司、机构的奖学金项目给我寄过来,但联结过去一看,还是大部份给欧盟学生的,oversea student?没戏:(
由于能每天见面的关系,和自己学校的supervisor当然也就可以侃得深一点了。Professor Pond是年近60的人了,早年毕业于Bristol,现在是Royal Science Academy的honor Professor,从他现在带的PhD口中得知,Pond在材料科学领域建树不小,现在国际上仍沿用的马氏体相变切变理论就是他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developed的。回想起自己本科专业课时的课本,那几章是金属学的重中之重,没想到传说中某个理论的提出者居然离自己这么近了!Pond对我说他手上有几个有funding的课题,虽然不够全部学费,但也有一点算一点了,问我为什么不试一下?我说,那些课题的应用性太强,全都是公司课题,一搞出来马上就开发生产那种,因此也就带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按中国的说法这叫“应用型” 研究,也是现在国内大部份科研单位所采取的方式,更有的被美其名曰“科技攻关” 等等,当然我不是在否认这种应用型的学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科学总归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嘛,这些事情也总归需要一些人去做的。但如果有的选,我宁愿干象陈景润、华罗庚(打个比喻而已,不是把我自己放在和他们同样的高度,莫误会)那种,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商业上的纷纷扰扰,没有名利场的乌烟瘴气。在实验室里,一直到老,多好!
理想化的企盼注定了我选的那些课题都是找不到funding的,那就需要去找一些公开性的奖学金了,而ORS,正是大部份海外生的首选。
通过哪个学校申请首先就是一个难题,ORS委员会规定只能通过一所学校申请,而且成功后不能转奖学金,也就是你不能通过UMIST申请然后拿这笔钱去帝国理工读。选帝国吧,学校够牛,名额够多(估计有50个左右) ,但牛校牛人多,竞争激烈,把自己搅进去简直就是中国队与巴西队分一组:找死,放弃吧。选UMIST吧,由于这是曼大和UMIST的合作项目,本来这就称为Manchester Material Science Centre,管理混乱,有好几次我的E-mail都给他们转来转去,而且好象他们对ORS也没什么表示:你有本事就自己去拿好了。叫他们写出来的reference就可想而知了。无奈还是回到当初说什么保底的自己学校,虽然利物浦大学的材料专业能在RAE中排到top ten,也号称是第三纵队了(第一是牛剑帝国,第二是3B:Bristol, Birmingham and Bath, 而第三的也就是Sheffield, Liverpool, umist and Nottingham…..),但自己已经在这里学习了近一年还是知道点所谓的“内幕”了:Liverpool的材料专业现在是靠若干个重量级的教授和几个重点实验室撑起来的,研究水平确实有国际级的,但由于近年来利大整体排名的下跌和利物浦城市本身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衰落,学校已经找不到很多的资助,许多实验设备和材料的更新根本跟不上大形势,有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不管这么多了,起码利大对ORS还是比较重视的:得到ORS的学生会自动获得利大自身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scholarship, 另外Faculty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divis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也设立了自己院系里的奖学金大力支持留学生申请ORS,各种名目下的Scholarship加起来大概就是免学费,然后每年给5000镑生活费这个水平,有点类似于美国的全奖了。
4月10号把申请表交上去后就仿佛松了一口气,管它呢,爱给不给,接下来该考试考试,该做论文做论文,该旅游旅游……等到现在,就是传说中的:You will be notified in writing by the middle of June 2002 if your application has been selected as one of those sent forward by the University……每天早上下班回家总要翻一翻那个寂寞的邮箱,总希望会有一封学校logo提头的信等着我,这种心情太难受了,学校仅仅通知那些被选进“26强”的人,而失败的是不会另行通知的,所以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被拒了。真希望学校也能发封拒信告诉我,省得我忍受这份无声的煎熬。
其实即使拿到这封信也不代表就说拿到奖学金了,学校会在大概每年的300多份申请中挑出26个,然后把这26人名单送到ORS Board进行National competation,那就是全英读类似专业人数之间的宏观调控与所谓的“全国竞争”,残酷啊!ORS Board再从中选出最后24人获得奖学金,七月中旬正式通知……。
突然对这种竞争敢到很无奈,即使胜出了,又如何?
不就在英国待多三年,念个博士吗?想想自己确实不是做researcher的料(更别说Scientist了),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就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去完完整整做好一件事,每天总是有忙不完的乱七八糟的琐碎事………其实读博这个念头也是来自于当时一时赌气也好,什么豪情壮志也好,心想好不容易来一趟英国,难道就读一年拿个master就回去了吗,太不划算了。总幻想着22岁拿下master,25岁就该拿下doctor了吧,似乎是在追求着一种什么荣誉或是浮燥而急进,根本就没有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打好基础献身于科学研究的精神,还是掉入了名利光环的俗套之中……真正有志于研究,何必在乎是不是能接着读博呢,何必要去追求什么学位呢,真正做出成绩了,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好象是在为自己拿不到ORS而在做阿Q式自我安慰的陈词了。呵呵……
anyway,结果已不是我能左右的了,我想,无论是什么结果,我只希望自己还能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希望其它申请ORS的同胞们能有这种想法。
相对我们学校,其它有的学校ORS结果很早就出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在这里谨祝成功的顺利通过最后一关;失败的莫气馁,继续寻找别的funding;当然,也祝我自己能通过第一道坎。
本文为Tigtag滴答出国资讯网长期征稿活动作品。如需转载必须征得本站及原作者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