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一边是“海归”回国创业春潮涌动。在加拿大生活工作了10多年的郑博士说: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但是如果含金量不足,海归也可能失业。
“海归”多了
最近,有一个“海归”在英国某大学毕业,呆了几年后回国发展。刚回来时,他可谓是踌躇满志,非著名外企不去。可几个月的求职,碰得他“头破血流”。原因在于他在国外做过教师、消防员、银行职员等多种行业,除了英语说得还算熟练,没有哪行是特别精通的。
而外企在乎的是你在本专业上的工作经验,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外企之所以要在国内的分公司推行本土化进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的专门性人才对各方面都比较精通,可以大大减少他们的开支。最后,只有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
当然,“海归们”的这种“失业”,并不是指连一份谋生糊口的饭碗都找不到,而是能够聘用他们的职位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海归”这个曾经代表着精英的代名词,早些年,只有通过考G、考托、申请等重重考验,才可能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而现在,随着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欧美国家的留学费用虽仍然高昂,但如果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洋文凭”越来越好拿的情况下,它的含金量自然也相应地打起了折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家庭,有80%以上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愿意自费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在国外读书。至于回来后能增值多少,还要看市场的检验。
什么样的“海归”能升值
如何看待留学,“海归”又如何看待自身的薪酬地位,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分析后认为:“海归”派分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2万的都难找。而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不少大学生的外语也很好,如果“海归”能把自身放回国内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混的结果是有的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
有关薪酬顾问认为,先选择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学校和专业出国留学,并最好先在国内同一领域积攒一些工作经验,毕业后再争取在所在国锻炼一段时间,回国时以一名业内国际化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才可能让“海归”这两个字增值。(刘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