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社会学工作者已经学会如何定位社会上的一个个体,但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我定位总是遇到难题。
本来社会学专业的大学学业是针对灾难和危机设置的,因为在这些情况下社会学者最受欢迎,他们要解释为什么这样以及是如何发生的。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关于命题和反命题、帕森斯与哈贝马斯以及现代与后现代的讨论后,为了不使其在一次灾难中结束,这个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一方面必须清楚知道如何找到职业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在就业市场上他们的优势在哪儿。只有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人,才能在求职和面试对话中将其化作自己的优势。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学习外掌握的能力来使自己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这一点对他们的要求比对经济专业的学生要高得多。这方面适用的准则是,他们要完成三次为期至少两个月的实习。这具备许多优点:一是可以防止对理论生搬硬套和脱离实际;二是可以和企业建立一张有价值的关系网。有丰富实习经验的人可以在就业市场上有突出的优势,这样一来既消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业特有的弱点,从而也更容易证明其专有的强项。在大学里,社会学专业传授的是如今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受欢迎的能力,既抽象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跨学科性。此外,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和修辞能力。最后甚至要强调指出的是,他们在专业学习中要在教授和同学面前做无数的研究报告和专题报告,这使他们掌握了最热门的软技巧(Soft Skill)之一。
如今,企业比平时更注重将申请者的整体能力与空缺的职位要求相比较,处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也有必要作一个中期的事业规划。想更平稳地从大学生活过渡到职业工作的人,最好写一篇与现实相关联的学位论文,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应在一家企业里撰写;他们还应该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相关的PC程序知识或者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在大多数学校里,社会学专业的规定学习年限是9个学期,如果学生能在此期限内顺利完成学业,就会对成功地进入职业生活发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毕业时偏大的年龄会明显导致负面影响。联邦统计局的一个调查表明,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平均需要12.5个学期,此时他们已经将近30岁,而且这个现象在男女生之间几乎不存在区别。另外,把社会学视为典型的女学生偏好的专业也不是没有道理,几乎65%的新生和55%的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为女性。
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很少有内部竞争,就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太少。1999年全德国只有1432名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其中女生817人,男生615人。在此期间,德国企业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工作团队内部的多元化的重要性,这就明显改善了以前受冷落的群体,比如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一个长时间的对比就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失业率还是将近20%,到2000年下降了一半。尽管如此,社会学人才在找工作上还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明确定义的工作领域。看一下他们的就业领域,比如在高校和国立机构里作科研,或者在商业性的市场和民意调查研究所里工作,就会发现,他们更象是全才而不是专才。
他们的工作机会主要在教育领域,比如在成人教育机构或者行政管理机关,特别是在医疗卫生业和各联邦部委。大公司倾向于在人事管理、培训、统计和市场研究部门招聘社会学专业毕业生。
此外,他们还可以寄希望于在各种协会、组织、党派以及媒体领域找到工作。德国企业近年来的流动性也使将近四分之一的社会学人才在从事典型的商业工作,因此他们也可以应征企业管理的职位。
在互联网上的一些找工作的网站里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德国对社会学工作者的需求程度。在jobpilot.de网站键入关键词“社会学工作者”,可以找到17条相关信息,在worldwidejobs.de上有23条记录,而stepstone.de网站甚至提供了52条工作机会信息。举几个例子: DETECON电信咨询公司想招聘一名负责人力资源的企业咨询师,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要一个此事人事和劳务政策领域工作的实习生,媒体巨头Premiere公司想找一个质量检测助理,最后是DAK提供一个作硕士毕业论文的机会。
多数社会学毕业生也有一个与现实相符合的标准,以评估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参加就业培训,使自身接近全职岗位(Vollzeitstelle)的要求。但是至少还是有6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马上就找到了一个全职岗位,只有36%的人从事部份岗位工作 (Teilzeitstelle),而在这个相当高的百分比中,女性占很大比例。女大学生毕业后通常遵循其他目标,而很少有事业成功的计划,比如进修或是家庭。然而,人们最好只把部份岗位工作当作在踏入就业市场时第一步的过渡方法而接受。另外,这对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贬值。这是职业咨询专家的一致看法。
lilygao 译自http://www.ab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