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三:住宅
除去CBD外,在悉尼的很多地方放眼望去,很少有高楼大厦,尤其是住宅区,多是精巧整洁的小楼,通常house看上去就象我们俗称的平房,大门前或后院有草坪和花园,unit最多三层,每层两三户人家,Apartment要高大一些。道路两边通常是house,unit夹杂着,看起来分布没有规律可循,却丝毫不感觉杂乱无章,也许是因为房子矮没有压迫感。这里的人似乎不愿住高楼,这与国人讲究“接地气”不谋而合。外观差别不太大,里面的陈设更是大同小异,内部装修都十分舒适但不奢华,除厨房和洗手间外,所有房间全部铺着地毯,比起国内装修的极尽奢华的风格相比,多了许多朴实,论到资源,澳洲富有得多,然而他们没有铺张浪费。北悉尼的富人区的住宅里我没有进去参观,但包括Epping在内的很多区的大多如此。说起来,这里房子的差别在于地段,风景如何,治安如何,交通是否方便,社区的中小学校怎样等等因素决定了房价。悉尼的房价高居澳洲之首,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了,也惟恐露怯,呵呵,就不提了。
曾经到一个朋友的朋友家作客,有幸看到了我梦寐以求的house,占地800多平米,巨大的客厅,宽敞的厨房,数不清的卧室,里面转一圈如迷宫一般,最让我嫉妒的就是那游泳池,虽然此时是冰冷且飘零着落叶,却依旧能感到盛夏之时的喧闹,心中暗暗叹息,猴年马月我才可以拥有这样的小楼,那时,在泳池边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将是随之而来的梦想。主人热心地鼓励我们,在澳洲,只要你不懒不傻且死心踏地,买这样的房子不是梦。想起北京的蜗居和街头行人如织,憧憬能在这样的房子里自由地呼吸,又想到为了这口洁净的空气和那理想的家园而背井离乡,不禁有些恍惚,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仅仅是物化的空间吗?
速写四:悉尼的中国人
出国前,曾有人问我准备登陆那个城市,继而善意地说,那里的中国人很多,我记得我当时调侃到 “在中国,中国人更多”。悉尼的街头确实能见到很多中国人,东方人是以含蓄见长的,微笑是极少出现的,不知是否出于这样一种心态,怎么又见到中国人了,人简直是太多了,呵呵,相信不会如此。
来时似乎有如释重负之感,然而当有一天出火车站时听到一首熟悉的二胡曲然后迫不及待地在这位中国老人面前放下几枚硬币、在一个黄昏沉浸在笛子曲中潸然泪下被吹笛子的人看出失态时,我才知道在异国他乡做一个中国人有太多的难以割舍的东西。仿佛一根树连根拔起被挪到一个全新的土壤,四下里一看,虽然吸收同样的营养,和其它的树却长得完全不一样,在别样的眼光中不是异化就是融化了。看着这些学了十几年的字母,依旧好象没有缘分,明白它们在试图表达什么,却总是觉得没有唤之欲出的灵性,严密而不贴切,理性而不亲切。天呐,真的是不可救药。
这里中国人扎堆的地方是中国城,中国城中最多见的是中餐馆、小吃城和免税店。去这些地方不必说英文,且都可以砍价,和在国内的自由市场差不多,不同的是,不会有以次充好的现象,一分钱,一分货。曾与小吃城里某个摊位的老板聊天,得知生意很不好做,租金高,人工贵,竞争激烈价格还不能定得太高,虽然在这里吃一份饭菜需付出国内同样水准的好几倍的价钱。其实,在这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找份蓝领的工作能很快地挣些钱,通常比较辛苦,但报酬高,据说建筑工人周薪能过千元。只要愿意吃苦,没有太多的文化也能养家糊口,这比国内唯书中有黄金屋而导致万人争过独木桥的拥挤不堪和人才浪费科学得多。不过,国情不同,至少现在在中国这样的报酬机制是行不通的。
这里,有钱仍要辛苦挣钱的是中国人,孩子慢慢开始不说中文自己却永远放不下中国文化的是中国人,和社会中上层隔着玻璃屋顶的还是中国人。我们的后代溶入这个社会后,仅仅带着中国人的血统,若干代之后,连这都被稀释了,我们还留下了什么?我们珍视的究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作者:su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