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们六个人中对英国投入最大的人,而且目前是“准英国飞跃者”,面对电脑,我写出申请过程中的成败,写下心中的呐喊,“英国,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遗憾:与牛剑擦肩而过
在申请英国的四所学校中,没有牛津和剑桥。现在想来,有些后悔。我再没机会申请牛剑了,这是两所我最看重的英国学校。其实只能怪自己的懒惰。
牛津:申请经济学的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相当于副博士)要交两份Writing Samples(英文的写作范文),各三千字,还要有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回想起10月底-12月初,准备材料,寄材料那些混乱而紧张的日子,一个个学校的申请琐事确实令我疲于应付,而归根结底是我自己太懒惰了。没有花时间写什么Research Proposal,也没有精力去写两篇3000字的英文论文。于是,我放弃了牛津。让我感动的是,牛津那装帧精美的Prospectus(介绍学校和专业的申请指南)给我寄了两份,而此后又寄来了大约四封关于申请奖学金的信。心痛并感动着,不过还是这样放弃了,可惜。
剑桥,是它放弃了我。剑桥给我的印象一开始就很不好。他们经济学院的网页上信息量很少,似乎是完全给内部交流用的。而且我记得当时Download(下载)申请表格,只能在线打印,不能保存。我的那份表格还是请人帮我打印的,可惜到后来没有用上。起先看到它要求很多items(项)要3 copies(副本),我就心中不爽,而且担心成绩单(也是要求三份)不够。心里也嘀咕着,剑桥的人太懒了,东西寄过去了自己去复印不就完了吗,还要我们都给准备好了?于是我迟迟没有整理剑桥的资料。后来,听同系的一个同学说,从剑桥经院秘书处得知,剑桥今年不接受GRE的机考成绩——晕!这下好了,不用在嘀咕些什么了,剑桥先把我KICK(踢)出局了。不过,我并没有亲自问过剑桥的小米。多少也有点遗憾。
失掉了牛剑,不免有点难过。但我知道我丝毫不值得同情。先是我自己的申请策略就亲美轻英,其次申请过程中我的重大失误就是和院系秘书的联系不够主动,最后我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偷懒了。后悔的果子只有自吞了。
六、绞痛:PKU vs LSE
还有不到两个月,我就要离开我的北大了。北大虽然总背负外面的或褒或贬的品评,虽然是我们茶余饭后牢骚的发泄对象,但是对她,又有几多眷恋和牵挂!还记得去年毕业生离校的前夕有一个师兄发了一个帖子,用字符拼成了四个字“永失吾爱”,被RE上了未名BBS的十大头条。而今,我也要“永失吾爱”了……
其实在最初比较保研和出国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如果美国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而最终只能去英国的可能性。没有想到,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那边没有学校录取我,倒是英国,我最看重的LSE向我招手了,当初预料的的比较不如意的选择竟然成了现实。
一边是我的PKU,公费两年的世界经济方向的硕士;一边是约翰牛的LSE,自费一年的经济学硕士。前者,已经无可挽回的被我拒绝了,还有不到两个月,我就要离开我的北大了。北大虽然总背负外面的或褒或贬的品评,虽然是我们茶余饭后牢骚的发泄对象,但是对她,又有几多眷恋和牵挂!还记得去年毕业生离校的前夕有一个师兄发了一个帖子,用字符拼成了四个字“永失吾爱”,被RE上了未名BBS的十大头条。而今,我也要“永失吾爱”,走向伦敦的迷雾中了。虽然在决定申请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承受生活和学习之苦,忍受寂寞的考验,但真的到了无可选择的要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想想为了后者,我要付出至少20万RMB,父母的血汗,我必须勇敢的走下去,做到最好。但是惭愧的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收回这笔投资,因为我没有过工作的经验,很难说我选择的专业一定能让我轻松的找到一个收入丰厚的工作。心中矛盾翻滚。除了离开母校的伤感,还有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或许我犯下了一个错误,关于专业选择的错误。
七、ECON到底:我的专业选择。
我的“从E而终”的确是执著过了火。选择经济学,因为专业的执著还是对现实的无知呢?
如果说专业选择这方面我有失误,那么也和一开始的“以美国为中心,加拿大和英国为两个基本点的申请组合”决策有直接关系。申请的重心在美国。申请美国的经济学博士(申请硕士取得全奖的机会很低),以我专业背景和过去师兄姐的经验来看,我们只有申请经济学。申请其他的学科,没有什么特别的造诣,以经济学的背景,面对激烈的竞争,真的没什么底气;而与经济最为相关,也更实用,更受欢迎的学科如Finance(金融),Management(管理),一般都在商学院。这两个学科虽与经济关系密切但也算是跨专业,难度较大;另外,商学院的PHD(博士)课程竞争也比其他研院的Programs(项目)更激烈。出于稳妥的考虑,还是应该选择经济学。
就我自己的兴趣,我很喜欢继续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因为感到本科学的这些东西实在不足以应付实际的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我又不知道到底什么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什么知识是现实中急需的。或许那些最需要的东西是象牙塔外亲身经历了才能学到的。企图通过读研而充实自己,是一个幼稚的大学生的一点点理想和对于学术的追求吧。
我的“从E而终”的确是执著过了火。就申请而言,对付美帝国主义的策略我有没做任何改变的用到了英国绅士这里。我仍然选择了经济学。旁人或许不知道,经济学并不是让自己迅速致富的学科。经济学侧重的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更偏向于宏观经济决策。不会像管理和金融那么具有“好工作缘”。至少有人跟我说过,LSE是一个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好地方,如果想赚钱,迅速收回成本,应该去学金融。于是,我又担心,去了LSE一年后能否找到一个好工作,收回成本。这次的LSE投资,值得吗?选择经济学,因为专业的执著还是对现实的无知呢?抑或是思维的懒惰?
八、英国:想说爱你不容易
故事还没有结局,但是人物的轨迹已经清晰的描绘出将要走的路。
去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尽管自费,原本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我还记得曾经许诺过,拿到了LSE的Offer会BG(报告,BBS上对于请客的说法)诸位室友——我的支持者,我不会忘记的。J只是,走到英国这一步,很沉重。放弃了保研就不说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精力和财力上投入了很多美国的学校之后,全部沉入太平洋,没有一个Offer,收到的是一封封拒信。自己实力不济,选校策略不妙,也怪不得谁,只得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了。其次,再次痛苦的在LSE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之间选择,弃加而从英(具体请关注连载的后文)。还有,不能去英国的泰斗级学校牛津和剑桥,遗憾。这些都是关于学校的沉重感概,还有因此已经付出的情感和将要面对的分离,或是至亲,或是挚爱,或是挚友,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脆弱。然而选择了,就要选择坚强。我的至亲、挚爱和挚友,你们永远和我在一起。(完)
作者:蓝田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