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lovekoala背景: 680 800 4.5 (高考英语满分)
决定不重考的一刻,所有与GRE有关的东西就都结束了。作为过去的一段生活,似乎应该总结一下。偏偏我是一个不善回忆的人,能捕捉到的都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零散的东西,希望能给后来人一点帮助。如果大家看着有什么不满意,就请斑竹帮忙删了吧。我不想给自己找骂,更不敢污染大家的眼球。
个人认为,GRE是要短期高强度训练的,唯有如此,才能对ets的出题模式有一定的熟悉,同时不至于使自己太疲劳。
偶考G准备了3个月,去年12月到3.15。12月还在学期中,无法全力准备,决定先背单词。
我用的是新东方的背单词软件,每天晚上9点半开始,先做昨天单词的测试(个人喜欢无敌枪手),正确率在65-85%间。然后听新词300个,马上做测试。由于有短期记忆,基本上正确率在90%。完成后,将所有错误的单词再听多遍,至睡意袭来,上床晕去。周末有空就复习一周的新词,没空就复习一周的错词。期末考期间由于要复习,没有坚持。至1.17上G班前,刚好把词听完一遍。
1.20-2.14上G班,春节休息4天。爸爸妈妈过来陪我7天,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上班期间,每天7:30起,上班到2:00,回到万柳洗脸完大概3:10。学习到5:30,打饭(恨死万柳食堂,令我每到吃饭时间就郁闷),看动画同时吃饭。7:00-11:00,洗澡,学习。11:00睡觉。
开始时词汇很次,类反课无法听懂,认为词没会前做类反题是浪费,于是决心专攻单词。
词汇课后老师会布置作业,回去先查,背了,第二天再做作业。其他作业当天完成。通常做完就吃饭,然后背词。六个list一循环,铅笔做笔记,一轮后回看不会的(擦去铅笔印的感觉很爽)。一晚工作2-3循环,加上G班的零碎时间,春节前把99红宝看了4遍。
春节放假4天。陪父母去玩了一天。看了三部电影:黑客帝国、阿甘正传、公主日记。红宝的铅笔标注词过了两遍,完全不懂的词(不知所指范围,如物理类、情感类, 不知褒贬)剩下15% 。
后期G班较轻松。不用背词了,开始攻类反。脑袋里少跟弦,看不会。郁闷中,每天加一集friends消遣,同时每天跳绳10min。(因为郁闷狂吃,开始变fat)
词汇老师黄颀在倒数第二节课说,类反要连续看,多看了才有感觉。于是该晚上连续4小时类反,在第3小时后开始有起色,从9对4飞跃到9对7。三天后反弹。不懂同学为什么类反那么牛,一问,原来蓝宝。弃红取蓝。
开学。脱产考G, 每周只做3小时实验,写<1.5小时的报告。其余时间图书馆自习或堕落。每天早上8点起,校车到校,早饭,图书馆四楼。看蓝宝至10:00,做模拟题。开始时主要做verbal,做一套题,大概到11:30, 吃饭。绕湖一圈,看作文。(做法见作文篇)
弄完就傍晚,吃饭,回万柳堕落。通常是一部电影或三集动画,觉得很爽,睡觉。没有gg,嫁给Gundam wing!
感谢两个人。帮我改作文的风入松和帮我找资料的yao。他们在我考G的时候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容忍了我的任性,还一直给我鼓励。没有他们,不会有不重考的koala。风入松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gxgx,好人有好报啊!
备考时,语文中觉得最难的就是类反,考试的时候也是。尽管在单词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由于考场上新词防不胜防,koala认为在这方面投入,产率很低。因此建议大家熟悉蓝宝的各种类反类型即可。反正大家都不会,到时就看那个词长得pp与否来蒙。
填空也很重要,但由于ets比唐僧还罗索,填空逻辑比较好懂。G班是戚益的手下,觉得他比较帅,每节课坚持听完。觉得他总结的七条规律都很正确,上班期间每两天实践一次,提高显著。开始时7对4到结课时7对6并且控制在5min。
阅读大家认为是难点,koala不同意。阅读要靠技巧,同时靠基本功。G班陈虎平老师的文章模式法节省了koala读第一遍,答案定位的时间,但要真正选出答案,还靠相关段落的细读。老师说的坏的阅读习惯koala改不掉,没有一次细读不是念读的。但是,koala念读的速度比较快。高中时,老师说过,说多快才能听多快,听多快才能看多快。这一直是koala的信条。Koala用初级听力20单元后的和中级听力来练听说速度。不求听懂,只要张嘴跟读,舌头能转过来。
(发音?呵呵,显然不管!)每天一套阅读是基本。阅读课后总有4篇,另外的日子就找空的一长一短的做。春节前不求速度,要求基本找对位置,找出错题的原因;春节后开始计时,原则是阅读共计18min。定闹表,训练自己处变不惊。(koala在考试中没有任何违反ets规定的行为)
脱产阶段,每天一套到两套真题(留下全新的模拟题5套给最后8天)。由于题目部分见过,做起来速度较快,总是按填空=〉类反=〉阅读的顺序,一个section 22-28min。做完后看错题,用一个本子搜集不会的类反.(事实证明,这是毫无意义的。Sigh…)对于阅读总是做完题就算,从来没有要搞明白他说什么的欲望。(千万不能有这种欲望,阅读一定要全文瞎读,答案细读)
同学问阅读提高,说阅读习惯改不过来,偶认为无需改,只要提速。建议大家每天携带初级或中级听力的磁带,在路上听,同时跟着读。完全听不懂时可以先看文字材料,听到六成懂时就不要拘泥于意义,只要求口腔运动能跟得上磁带的语音变化。不过,koala因此两个月在公车上被人当白痴。:(
数学没什么好说的。无聊的时候做一套,看看美国人有多蠢,也是一种阿Q式的自嘲。记得考前将祝可归纳的数学词汇看一遍。
作文是koala投入最多的,所以对于自己的作文成绩实在不怎么满意,不过,这归因于koala对ets作文出题的判断失误。两道题都是偶认为基本不可能考的,完全没有准备。所以,可以原谅自己了。只是对不起风入松和yao。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找到这样的两个人:英语专业,熟悉英文表达习惯,帮忙修改作文的人;电脑狂强,能迅速帮你找到所需资料的人。其实,koala当初没有想过会得到这么多的帮助,只是厚着脸皮去问了两个认识的不是很熟的朋友,结果……感动、感激、sigh…
作文最重要的是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一篇文章,要有内容才会有说服力。一味的堆砌词句只能落个论证不充分的评价。我们没有欧美人的思维习惯,逻辑展开对于大家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对的,举例子的方法比较好用。
拿到题目,偶总是先想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先用树型图将观点的结构表示出来,然后再找合适的例子。例子偶都是用中文想的,如果涉及著名人物、事件、名称的例子,就拜托yao帮忙找英文和相关背景。东西都弄齐后,就可以开始写。头十天,总是想法很多,拿起笔却觉得每个句子都须斟酌。不考虑时间,只求写出满意的作文,常常用两个小时写500字。然后麻烦风入松。看他把我的句子左右颠倒,前后调换,看他把我的连词一一改动,逐渐感觉到英语的语言习惯。但风入松从来不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东西,对于他看不懂的句子,总是先问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再告诉我如何表达。不过,这种句子每篇文章不超过2个,否则,他就不管了。调完语序后,他会和我讨论结构的问题,例子合适的问题,在保持我的论点的前提下,提示我增减事例。
10天,写了10篇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文章。待会偶会贴上来。
后来风入松要找工作,偶就一个人奋战。开始觉得文思枯竭,没有想法,决定丢弃全文弄题库。由于题库太大,偶选择认为会考的题目进行思考,剖析逻辑关系,搜集例子。(可惜的是,偏偏放掉了考题。哭死)。以提纲的方式列好,一小时大约工作3-5篇,中文想的例子至少每两篇一个,拜托同学找到确切翻译和背景(可怜的yao,就如此被我不断剥削。实在非常感谢)。有心情时,粗制滥造一篇有提纲的作文,时间大约在40min,通常是三天两篇。
至于issue,新东方的格式是入门的基础,但再继续写却没有多大作用。决定一切从原文开始,不再管东方的abc,拿着文字就去挑骨头。觉得issue不需要大家观全貌,只要找出错误就行。论证时随便胡扯,最好用问句排比使判卷的头晕。
PS: 偶没有用过任何一本东方课本外的写作书,没有看过除ets三篇范文外的文章。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最重要,如果看了例文,自己就写不出来了。而且有风入松帮我改,放心的说:)
没有想过会考choice这么俗的题,结果拿到题目,一片空白,什么外国例子忘得一干二净,只能想起来美国的new deal算是个选择,剩余的,就是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偶的文章分了5段。头尾去掉,上来先来个逻辑论述。大体就是人不选择,不对自身负责,社会就没有人关注,历史就不可能发展之类的。然后是罗斯福新政。就是一个不屈从于时代,提出自己看法的大胆选择。而美国人民对罗斯福的选择,也是自觉的,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承担责任义务的表现。
接着是一大段中国近代史。主要论述中国人民如何对自己祖国的发展做出各自的探索和选择。排比了几个:西方科技的引进(北洋舰队、民族工业发展),康梁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探索。大人物以后,谈到,不是说他们的选择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历程,重要的是,广大积极投身时代变革的中国人民,是守在土地上忍受地主的剥削别国的侵略,还是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未来,是遇到危险临阵逃脱还是坚持信念战斗到底,是每一个个人的抉择,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大概就是这样一篇东西。记得不是很清了。考完出来差点没哭,觉得一个月的作文准备白费了,而且都是拼音,估计他们也看不懂。当时想着要尽快忘掉,以免痛苦,现在只能回忆到这个程度,argue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但从结果看来,ets并不排斥中国。所以,写身边熟悉的事可能更甚于写不了解的文化
题目:It is more important to allocate money for immediate,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than to spend it on long-term research that might help future generations.
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