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在本周召开,多项内容将对人才产生影响。为此,记者采访多方人士,展望2004 年沪上才市走向:随着新标准的制定,今后,“上海人才”的发展会更现代化、国际化。
人才标准接轨国际
怎样才算是人才?看学历还是凭技能?日前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传出,我国将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限制。这意味着,坚持了几十年的衡量标准要被打破,人才的流动趋于无障碍。
上海市人事局人士说,参照其他世界性城市的发展过程,个人是否是人才,最终要看他对城市作出的贡献。因此,“不惟学历职称,为我所用”的想法在2004 年上海人才引进、开发中继续得到加强。
人力资源专家说,海归和技工被平等对待,享受相应的待遇,这意味着上海人才标准已接轨国际,即从“学历”走向“能力”。今后的结果是:人才在无障碍的流动中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开掘海归人才潜力
最近,“万名海归集聚工程”签约第一人龚陆林除了继续在嘉定一中上英语课外,放假前有了一项新任务:到留学地——澳洲组织一场招聘会,打嘉定品牌。
政府、企业吸纳了海归,如何最大限度用好他们,这是今年的又一个悬念。人力资源专家说,这些海归拥有广阔的“人脉”,适合成为上海人才的“品牌代言人”;个人的国际经验也给本土人才带来碰撞。
上海人事局国际处负责人说,毫无疑问,2003 年是上海的“引智之年”。世博全球招聘精英,国家公务员首次招收海归……这些说明近年来上海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在加强。但今年海归也必须直面一个挑战:有了机遇,如何通过碰撞和融合,与本土人才一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塑造“世界公务员”
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公务员形象,是今年本市塑造“上海人才”品牌的重点,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高副教授说,问题是如何来培训他们?
上海人事局公务员管理处负责人回答,作为一个国际性城市,上海应有一批“世界公务员”,懂得国际规则和应付紧急问题。今年,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会更大。
去年,上海规定本市公务员五年内必须修完的MPA核心课程,同时在双休日将把一些国际礼仪教授给他们。
今年上海招考公务员考试中增设主观题;面试时,各个单位也将增加对考生计算机、外语、动手能力的考查。试用期内加试“博思”——国际职业英语,这又增强了被录用公务员的危机意识。
高副教授说,一名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公务员应该明白,自己所在岗位的成绩好坏直接反映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心,并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记者徐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