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到底是一步一步逐渐积累,还是不妨找些捷径以期快速提高?本报1月9日刊登了题为《学英语岂能“一口气”》的报道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纷纷以电子邮件及来信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意见虽然不完全一致,但观点却都发人深省。
学英语急不得
达到语言输入“量”的积累,才会有语言使用“质”的飞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方颖芝认为:学英语贵在坚持,我们应该摒弃“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尽可能地多读、多听、多说、多写。脚踏实地、日积月累,英语水平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建议大家还是先从阅读开始,多读一些原版引进的读物,这样对打好英语基础肯定有所裨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王有英则在来信中这样写道:讲究学习方法、追求学习效率,本无可厚非。然而,不能过分地吹嘘“速成法”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针对“一口气英语”的提法,王有英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但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类似“5秒钟背下来,一辈子不会忘”这类的口号,使学生处于一种起初好奇、继而迷惑最终失落的状态。一些学生在实践一段时间后,由于达不到宣传者所标榜的效果,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迷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行为。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想要“不劳而获”或者“少劳而多得”是万万行不通的。
“一口气”在于给人信心
与以上观点不同的是,一些读者认为“一口气英语”的学习方法未必不可取,甚至有读者还提出“快读快背,兴许正是一条‘捷径’”的说法。
本市读者夏畦来信说:如果以为“一口气”能够学好口语,确实是不切实际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不过这种方法倒是给急于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人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的意义在于增强英语学习者的信心。“一口气”学习法值得借鉴之处,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让人较快地掌握常用英语句型。它不仅对有“速成”英语需要的人士有用,也让几年学习下来开不了口的学习者有了与人交流的勇气,初学者更可因此尝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过分强调“一口气英语”的神奇固然不是科学态度,一味信奉“循序渐进”也未免固步自封。
曾在美国留学的读者钱进对此话题也颇有感触:我在国外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哑巴英语”的痛苦——学习英语的时间比任何第三国的学生都长,却不如他们能听会说。我认为,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是分不开的。传统教学是把英语与数理化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却没有突出其作为语言工具的特点。“一口气英语”的出现,正是强调培养初学者的英语“听说”能力,正如我们呀呀学语时,是从听说开始,而后读写。我们不排除词汇和语法是英语的基础的说法,也不能投机取巧,但要是有正确的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而上海爱菊小学教师翁念凤则提出:如果将“捷径”理解为“事半功倍”,那么,学语言应当也必须摸索与讲究“捷径”,而台湾近年流行的“一口气英语”,倡导快读快背,兴许正是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至于他是从“念佛经”中得到启示的,也无可厚非,因为念经的机械性与无意识记忆,与快读快背确有共同之处。我认为不论是“一口气英语”,还是“疯狂英语”,对于传统方式的触动,都是有好处的,应当引进和借鉴,并以实际成效评判其价值。
关键是改变外语教学现状
和翁念凤一样,有不少读者跳出了单纯对“一口气英语”的探讨,转而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位署名是“南京理工大学一从事英语教学30多年的英语教授”在来信中谈到:所谓“一口气英语”学习方法并不新奇,继“疯狂英语”后,社会上出现了多种英语教学法,用的名称也越来越“离奇”、“现代”,越来越“酷”。其实,社会上风靡的各种“英语教学法”是对正规高校外语教学的挑战,反映了人们对人材外语素质的关注和要求以及对外语教学现状的不满,这本是好事。
但这些“教学法”是解决“中国外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吗?可以说这些教学法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职业外语教育工作者心酸,甚至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可悲的。因为那么多外语教育工作者难道对“困境”束手无策。他们的积极性到哪里去了。我知道不少从事外语教学的人不是不想改变现状,但他们被捆绑了、被应试的枷锁套住了,多少年来,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是在完成“指令性”的教学任务、完成统考“通过率”的达标。尽管学生和教师怨声载道,但很多学校外语课学生缺课率不断攀高,而下课到社会上办的补习学校人数却在不断攀升,形成了一个怪圈。我认为,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是到该反思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