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一篇名为“德国--最大的留学垃圾场 ”的文章,被众多媒体发表一个月以来,在广大留德华人中引起轩然大波。 被别人一个大帽子扣下来,称为“垃圾”,自然不爽。“垃圾”不是随便叫的,“最大的”又从何而来?
还是一位朋友说的好“透过垃圾堆里的脏玻璃看世界,自然到处都是垃圾”。
片面的报道,逻辑的混乱
拜读了德国留学垃圾一文,个人感觉笔者所作的调查过于片面,论述中也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和逻辑上的混乱,并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味按照自己的观点避重就轻,这种以不实报道瞒天过海的行为,根本够不上一篇新闻报道的资格。
首先从出国留学的渠道来看,目前留学德国的方式大致有三种:1.国内直接申请大学,2.交换学生,3.申请德国的语言学校之后申请大学。 众所周知,在德国私立语言学校学习的学生(以下简称语言生)身分并非德国高校正式的学生身份,也不能享受各种学生福利。这种情况下,语言生同国内众多有出国意向的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就仅仅是他们已经身在德国而已。而在留学垃圾一文中,笔者很明显地将留学生的概念锁在了四十几个处境困难的“留学申请者”身上。如果文中所称在德国数月的调查,根本没有走进德国的大学去了解在读的中国留学生或者在德国大学语言班学习的语言生(这类语言生可以申请获得正式学生身份)的情况,那么这样的调查,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留学真相”呢?
事实上,如果报道者在德国居留几个月的时间却没有去过各城市规模甚大的大学的话,只有两种可能: 1.调查者所需要的信息无法从德国高校获得,只能通过中介人士这样本身充满商业气息(说难听点,为利而动)的对象获取信息。2.调查者无法在大学找到符合自己论点的采访对象。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说明这次调查的不公正。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很多在读学生都早出晚归,很难在白天随意接受采访,更无法通过中介人士介绍找到。
其次从出国留学的动机来看,也大概分为三种:1.为文凭和知识而留学(或者叫镀金,随便人们怎么说),学成回国 2.为开阔眼界而留学,学成后再作打算 3.为出国而留学。
很明显,相比于前两种一心求学的学生,第三种人群比较复杂,其中可能有通过留学来欧洲观察市场的社会人士,对目前处境不满意的在职人员,打算结婚定居国外的人,或者其他因为各种私人原因而选择出国的人。如果说留学生中真的有垃圾,也只有可能出在那些“不是为留学而留学”的人中间。对于那些希望进入德国高校学习而无法实现的人,若无法实现梦想,可以称之为不顺利,但是“垃圾”这个词,实在是言重了!
留学并不是一件随便就能决定的小事,也不像拿着工资到国外随便找几个“托儿”作调查那么惬意,一个从小在家庭和学校中成长的学生,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朋好友,来到一个异族语言,异族风俗,甚至有点排外的社会。带着对未来的恐惧和迷惘,在沟通不良的情况下去了解德国的社会,为了学习德语而起早贪黑,为了理解教授的讲课而付出比德国学生更多的劳动,为了打工而四处奔走打听,为了实习和毕业的竞争而尽量强化自己,在父母日益老去的时候,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最后,还要忍受无穷无尽的孤独。这些感觉,国内的工作者们未必能体会,至少他们身在自己的祖国,周围是自己的同胞!(有时候对一个不了解中国的德国人发牢骚感慨留学生活,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傻笑,惊叹或者不理解,别指望对方能说出一句真正让自己觉得安慰的话)。
一位朋友的名言:才高八斗的都去了美国,家财万贯的都去了英国,剩下的都来了德国。听起来很无奈,但是所谓环境磨练人,有觉悟在毕业率仅50%的德国高校中努力奋发而决意留学德国的学生,个个都是战士。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人在评价留学生如何如何的时候,真的以为如果换了他们自己在相同处境,会伟大得让世人景仰?
最后,关于那些在文中被冠以“垃圾”称号的语言生,我在对黑中介和冒牌学校表示愤慨之余,还是想支持这些正在苦战的同胞一下。笔者在全力着墨于其生活环境和处境的同时,究竟有没有去考虑一下,他们是为了什么而甘心忍受这样的生活?回国很容易,他们并非被困在德国,而是自愿留下来,为了什么?留学是一个梦想,当这个梦破灭的时候,为了先前的追求而锲而不舍的人,永远值得尊敬。这种感觉,没有梦想的人永远无法理解。(Car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