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和他并不熟悉,及至他把一摞厚厚的材料摆到我的面前,我才结识了这位青年人。
这个结识,不仅仅是和他本人的结识,而主要是对他事迹的了解,说实话,起初我对不善言辞的他并不那么看重,可是当我对他的了解日益加深的时候,不禁感到大吃一惊:这位年仅39岁的留法医学博士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酿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不是吗?那一件件、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都无不向我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青岛市第一个在国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并取得主治医师资格,被青岛市立医院以特殊海外留学人才引进的心脏外科主任池一凡,把自己的前途与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梦圆马赛
1987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的池一凡,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当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实践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知识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1995年他带着强烈的求知渴望,回到母校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这位与时俱进的青年人,1997年又远赴重洋,只身来到法国攻读心脏外科博士学位。心脏外科的特点是病人的病情重,病种复杂,专业难度高,风险系数大,有着男子汉刚毅坚韧性格的池一凡,依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异国他乡,他经历了海外学子所感受到的种种艰难,然而池一凡却把这看作是培养和检验一个人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考验。他从踏上法国的第一天起就坚信,来自改革开放中国的中华儿女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既有聪明才智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经过他们的刻苦努力,总有一天会从一名苦苦求学的留学生变成一名外国的临床医生。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经过4年的奋斗,终于圆了他在国外行医的梦。从只让看手术到允许上台当助手,从只能作助手到取得主刀资格,最后成为一名法国马赛Timone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医生。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前冲刺,而每一步的背后,又不知他付出多少心血。作为一名中国医生,能在竞争激烈的法国站稳脚跟,融入主流社会,不能不说是他在事业上的一大转折,也是一次质的飞跃。1999年11月,他获得法国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担任法国马赛Timone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从此,他潜心研究,努力实践,先后开展各类心脏手术2000多例,行心脏移植手术近百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000余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成形或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近千例;开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紫绀型心脏病治疗、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瓣膜成形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移植手术、人工心脏植入等临床手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举成了法国马赛Timone医院优秀的心脏外科主治医师。每当他回忆起在法国的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时,池一凡便深有感触地说:“人的一生如果遇到困难就轻易打退堂鼓或绕道走,那你注定成不了大器,甚至一事无成。我的体会就是越是困难越要向前冲。”他在国外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嘛!
义无反顾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池一凡,在法国期间,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进步和变化,更关心国内心脏外科的发展。在事业有成,不,更准确地说是在出国之时,池一凡就暗下决心在掌握了国际先进的临床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之后,就要报效祖国,为养育了他三十多年的故乡人民服务。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机遇终于来临!2000年青岛市及卫生局终于热情地向他招手,池一凡果断地作出了一个令其家人意想不到的抉择,婉言谢绝众多法国同行和朋友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地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阔别达四年之久的故乡———美丽的青岛市。
同其他海外归来的学子一样,工作热情和现实环境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落差。为了避免这个落差,池一凡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国的前一年,他先从法国专程回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对青岛市立医院心外科专业发展状况及现有硬件设施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国外相比,国内医院管理体制、设备条件和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将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法吸收借鉴过来,并能与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是摆在池一凡面前的关键问题。
对于一个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来说,只有扎根在深厚的民族土壤和现实生活之中,才能构建起丰满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世界观。他针对心外科专业分工不清、技术含量低以及过多依赖省内专家的问题,首先提出心外科独立建科的建议。而且详细论证了把心外科建设成一个出色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医院领导认为他的意见切实可行,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就这样,在一路绿灯中,心外科很快诞生了,并委任池一凡为科主任。他深知领导的信任和肩上担子的分量。在国外,他是一个纯粹的医生,工作思路和工作视野非常单纯,而现在,他不仅要做医生,还要负责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这对他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池一凡笑迎挑战。他把这视为施展自己才华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机会。因为他心里有数:其一,有领导的大力支持。从他进医院的大门起、市、卫生局和医院的领导,曾多次就心脏外科的建设和发展征求他的意见,并破例在人、财、物等多方面为其提供了特事特办的“快车道”:给心脏外科配备了病房、监护室,增设了门诊;引进了心脏外科博士和硕士专业人才;派出麻醉医生到国外进修,定期与国外医院进行技术交流,全面提升心脏外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为心脏外科开展高难度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科室队伍。新成立的心脏外科技术队伍精干年轻,学历层次较高,思想开放,崇尚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接受新鲜事物快,尤其是国外先进医疗技术更易接受,容易形成共识。作为这个科室负责人的池一凡,非常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强调集体、团队的整体力量。只有一个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紧紧依靠大家,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大胆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一套管理体系,如用英语查房和带教、术后病人苏醒前医生守护观察等,一改往日的一些不良做法和习惯,大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名不虚传
2001年2月,如鱼得水的池一凡和同事们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国际上先进的诊疗技术,成功地开展多例复杂疑难心脏外科手术,挽救了许多重症心脏病人,大大提高了市立医院的心脏外科技术水平,使医院心脏外科手术例数成倍增长,年收治病人150余例,完成各种心脏手术100余例,并且在手术难度和手术质量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获得了病人及同行们的好评。
池一凡是一个血气方刚,富有魄力,善于思索的人。曾经有两位患晚期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损害的病人,合并重度心功能衰竭,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已被某些医院判了“死刑”,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市立医院。当时,有的同事就劝说他为了自己的声誉,不要冒这个风险,可他毅然收下了病人。他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国外掌握的先进技术,组织全院相关科室进行病例讨论,制订了周密可行的手术方案,成功地为病人施行了心脏多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后,他和心外科的同事们日夜守护在病人床边,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直到病人康复出院。病人出院后,他及时指导病人的康复治疗,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又重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位年逾七旬的晚期冠心病病人,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他为其施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病人相继出现了肺部感染、呼吸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造成刀口裂开等并发症,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他又和相关科室配合,采用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营养、内窥镜消化道止血等,应用先进的设备,采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经过了数月的抢救和精心护理,病人终于康复出院。他还成功地为两例外伤性心脏破裂的病人施行了心脏修补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失败因素。他抱着必胜的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精心打造和依靠团队精神,迎难而上,开展了多项创新或高难手术,其中包括:改良单纯腋下小切口微创治疗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部分胸骨劈开正中小切口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双瓣膜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治疗心功能Ⅳ级终末期风湿性心脏病,生物瓣膜毁损的再次换瓣手术,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二尖瓣成形加人工瓣环置入治疗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老年终晚期冠心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Benta11手术同时加二尖瓣置换术治疗晚期Marfan综合症,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自体材料行RVOT及肺动脉瓣重建治疗小儿重度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有些手术填补了青岛市心脏外科领域多项空白。青岛市立医院目前已能常规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其手术难度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手术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
心贴病人
“德医双馨”是池一凡工作的写照。他不但具有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中多次拒收“红包”和礼品,先后收到锦旗十多面、表扬信三十多封。池一凡常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对科里医护人员讲:“要做一名病人满意的合格外科医院,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高超的手术技巧,更重要的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不但这样讲,而且身体力行。刚回国时,家中的生活安排及11岁的儿子不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常闹着要回法国,他都无暇顾及。为方便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他临时放弃了医院为他提供的条件舒适的住房,一直住在医院附近的简易房内,不知陪伴了多少个危重病人,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去年11月,有一位从农村来的18岁危重病人,家境非常贫寒,当得知需要花两万多元的医疗费时,竟哭着要离开医院。看到这情景,池一凡心里好难过。他想,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绝不能眼看着这年轻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人世。他同科里的同志一起捐款,又同院里的领导交涉,给病人办理了“扶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