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3日,天色阴沉,太阳似乎也在屏息期待着什么。我一早就打车来到上海的“德福”战场—上外。在打开车门的一刹那,一股狂风吹来,头发乱了,心也更乱。原来有更多的人比我来得还早,大家的表情似乎都是一致的漠然,却在眼角留着光,那是希望。 终于熬过了等待考试的尴尬过程,我们一群人依次凭着准考证与身份证进入了考场,而我姐姐此刻也正拿着护照在通关吧,她今天正巧回德国。此刻我是焦虑的,而姐姐却是悠闲的,但那也是公平的,因为她也是披荆斩棘一路过来的,而对我来说一切只是开始。德福再高深也只是个门槛,更多的挑战还等待着我们。
我考试的教室非常大,人又多,紧张的气氛也不言而喻。监考老师中有两个德国人,我都见过,其中一个中文还讲得很好,这样就造成有趣的反串,双方今天都用对方的语言来表现。后来才知道上外考场有自定钟,以后去上外考的人可千万别对着自己的表看时间,得看着黑板前的钟。 我们一个上午考了读、听、写,三门,历经3个小时半,脑细胞也死了不少,别说肚子了。在写作时,我旁边的男生的肚子一直在怪叫,弄得我的思路也饿了。所以大家早上一定要吃饱,利己也利人。下午考口语,本想在读导言的那段时间里,窥视一下题目的,强化班的老师也如是传授,却被那位Frau制止了,看来现在的考官也学精了。所以投机倒把要不得,还是要练的真功夫才能应对一切。
走出考场的时候,心情反而很糟,因为听力没考好,感觉毁了一锅粥。天依旧阴翳,不知道太阳还在期待吗。自己是给一年多的努力画上了句号,却只是形式上的,现在说什么也没用,只有一句:火候未到。 考德福就像熬粥,自己就像米粒要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从生硬到饱满。而辅导材料和强化班就是佐料,它决定了风味也指明了方向。最后就是自己的努力,它是起决定作用的火候。 掐指算来,德福考试登陆中国已有一年了,各类辅导班和参考书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最佩服的是第一批考的人,没有前车之鉴,没有考试宝典,有的只是自己真正的实力。当然考试经验还是很重要的,它多少能使后人少走弯路。在此也想说说自己的体会,一吐为快吧。
我觉想考过这类有难度的语言考试最好参加一个质量较高的辅导班,因为德福考试也具有一定的模式和技巧。比如: (1) 阅读:德福考试的阅读需要很大的词汇量。做题时应该先看题再看文章。平时训练时就要养成定时的习惯。我参加的强化班对此很注重。迅速读懂理解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大家也不要忽视阅读第一题,这次就考得挺难。 (2) 听力:在读题的同时划出每道题的关键词,在听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听这些词,以及其近义词。对非德语专业的人来说,听力其实是德福中最难的。所以平时就要练边听边速记的能力,同时多听些科普类文章。听力对词汇量也是一种考验。 (3) 写作:写作其实并不难。德福作文就像八股文,参照一些参考书上的模式,只要不偏题,注意语法少错,哪怕你写得很简易,也能拿较高的分数。 (4) 口语:口语有了Redemittel也不难了。当然平时也要多练习, 尤其是语音和流利程度。在这方面,强化班的优势就体现了,我们老师发了很多从德国进口的目前国内还没有的口语练习材料。然后我们就结对子,每天练,进步很快的。而且口语的题型是最固定的。考试前最好进语音室自己练几套题,这样考试就不紧张了。对于口语来说临场发挥是很重要的,所以心态也很重要。当然说不全内容没关系的。但一定要发音标准,尽量少停顿。说错一个单词也可马上纠正。对这些我们老师都咨询过德福考试学院的。
不管是德福还是DSH都是去德国的第一步,可这第一步并不好走,也许有很多人都在这一步徘徊了好久,但暂时的困顿与滞后并不是坏事,弱者因此退缩,强者因此蓄势待发。
作者: 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