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随着每年七、八月份的度假高峰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的身影出现在法国的度假大潮中。他们不仅和法国人一样“上山”、“下海”,还参加各种各样的中法交流和文化活动。
一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到法国的华人介绍,他们刚来的时候,“度假”还被看成是“法国人的事”,几乎没人把它当成话题。尤其是那些在东南亚劫后余生的华人以难民的身份来到法国,他们一无技术,二不懂语言,只能靠拼命打工或做小生意来养活家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些连周末都不肯休息的人,更不会奢望花钱旅游。而在经历了艰难漫长的资本积累期后,他们事业有成,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法国化了,并开始在学校里和同学议论度假话题,度假这才渐渐走入了华人们的生活,一些中文旅游团也应运而生。
打工族:忙中偷闲享假期
回忆刚到法国时的情况,在巴黎中国乐园饭店担任了20多年服务员的陈先生说,自己的生活比较单调,经济也很拮据,所以尽管每年有几个星期的假,但几乎都用来做季节工赚钱。直到几年后结了婚,他才开始利用暑假陪太太回香港看望家人。后来他也参加过一些旅行团到欧洲各处游玩,并发现海滩最令人感到惬意和放松,尤其是风光旖旎的希腊海岸。然而陈先生的两个孩子虽然出生在法国,却都非常喜欢回香港。甚至每次去海边度假的时候,孩子们都嘟嘟囔囔说不如回香港有意思。这不,今年学校刚放暑假,读大学的大儿子就已经只身回香港了。
林女士1984年从东南亚刚到法国时,找到的第一份固定工作是在制衣厂做车间管理人员。尽管她的工作条件已经比制衣女工好了很多,但仍需要每周工作6天,一年只有10天假期。她每天早上8点出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这样过了大约5年之后,她终于在一家中文报社找到了工作,这才有了正常的假期。前几年,性格活泼热情的林女士常利用假期带领国外同学游览欧洲,有时也会去法国南部朋友家小住,或是去加拿大探亲。不过自从2000年去中国旅游了一次之后,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度假方式。她感慨地说:“我是在海外生活了50多年的华人,从小受的都是中文教育,说中国话、唱中国歌。可是直到2000年才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国太美了,也太大了,我以后要年年去,细细地游览,把中国的每一部分都看一看。”
业立者:回国旅游成时尚
原籍浙江省温州市的旅法华人艺术家、诗人叶星球先生80年代到法国时,起初在一家中国家具店打工,为了攒钱早日把家人接来团聚,他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几乎天天加班工作,连周末都没休息过。这一阶段刚过,紧接着又进入了艰苦的创业期。在与同乡组成的“金兰会”中筹集到一些资金后,他创建了自己的工艺品公司,开始辛勤地积累资本,并用在别人帮助下挣到的钱再去帮助别人。就这样埋头奋斗了10年,直到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叶先生才开始陪家人游览法国的风景名胜,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随后又慢慢地游览了欧洲的其它一些国家。
叶先生出国前曾是一名木雕艺术家,随着在法国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改善,他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恢复了写作和绘画创作。自1992年起,他陆续出了好几本描写法国生活的中文诗集和散文集,并拓展了交友圈子,甚至还陪法国朋友游览中国,将灿烂的华夏文明古迹介绍给他们。
最近两年,法国华人同祖国文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叶先生回国参加活动的次数也更多了。他认为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广东的经济发展迅速,自己的家乡温州的变化也很大,每回去一次都有收获。因此这样的旅游在他眼中就是最有意义的度假方式。而且从5、6年前起,他开始鼓励孩子利用假期回国学习,先是参加中文夏令营,后来又让他们参加国内高校的暑期进修班,比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等,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之根,也增进了自己同孩子的沟通。
同叶先生的心情一样,让孩子利用暑假回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是很多华人家长的选择。每到暑期,法国许多中文学校都会组织华裔青少年夏令营,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学习和生活一个月左右。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法国的海外省留尼旺,有一批事业有成的华人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也希望有机会利用夏天的假期到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有着黄皮肤、黑头发的他们在法国出生长大,并被培养成了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或成功的商业人士,但却因为完全不懂中文而感到一种文化失语的痛苦,他们希望到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去,借学语言的机会认识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
留学生:打工代游苦中作乐
法国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暑期打工的习惯,对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也是赚取学费或补充生活费的好机会。
来法国攻读新闻学的中国留学生黄冠杰就做过两个夏天的采摘工人,这些经历增进了他对法国社会的了解。2001年,黄冠杰在一位法国神父的帮助下找到了在布列塔尼海边收割小洋葱的工作,并由此认识了善良的雇主夫妇、一起打工的法国学生和作家,并领略了布列塔尼地区的许多传统节日,甚至还体验了在法国北部海岸搭帐篷、捉鱼和逮螃蟹的乐趣。据他说,法国人雇佣季节工非常正规,超时工作就有加班费。而且由于中国学生不享受法国的养老保险,还可以从雇主那里得到比法国人多10%的工资。第二年在雷恩市郊区采摘西红柿时,黄冠杰还结识了一位会讲汉语的热情的黑人青年米拉姆。他去北京学习过两年,能听懂新闻联播,甚至还会讲很多幽默的顺口溜。不过,这次的农场老板夫妇却对季节工人很苛刻,一些粗鲁的法国农民也不允许中国学生讲中文,令留学生们饱偿了法国式的世态炎凉。
虽然暑假因为打工、实习、写论文、回国找工作等原因,大部分留学生没有时间或经济条件去旅游,但他们常会利用圣诞节、复活节假期或长周末,到法国朋友家做客或看望住在其它城市的朋友,有的也会跟随华人旅行社做欧洲的短期旅游,甚至在“学联”、“战斗在法国”、“穷游”等留学生经常光顾的网站上呼朋引伴,自发组织一些集体自助游。在巴黎读电影专业的小潘就曾利用复活节假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和一个女伴乘火车游览了法国各地的20多个城市。她们在出发前订好留宿城市的青年旅馆,自己准备了一些食物,并利用法国铁路公司对26岁以下乘客半价的优惠政策,完成了一次新奇难忘的旅行。
高级雇员:度假“很法国”
在法国受过高等教育后留下来工作的华人一般没有语言障碍,工作稳定,生活起点也较高。他们在暑期度假的方式上与法国人最为接近。
吴先生和吴太太分别就职于巴黎的一家文化企业和一家大型工业产品制造公司,他们每年都会在假期开始前几个月就开始搜集信息,精心制定全家的度假计划。夏天他们有一半的时间选择去海边,其余有的时间爬山,有的时间住在农场里,但每次度假前他们都会打电话或写信咨询旅游局或农场主,了解当地的特色,而且细致到连居住地离度假活动场所的远近、有何种适合孩子玩耍的设施、餐饮是否便利、是否有蚊虫等等都打听清楚。
在法国度假,他们一般选择自驾车旅游,路远或出国则搭乘火车。度假形式非常多样,但很少跟随旅游团。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还很喜欢自己搭帐篷住。最难忘的一次是一家三口自驾车从阿维尼翁出发,用3个礼拜游览了普罗旺斯地区的14个城镇。普罗旺斯的天气好,帐篷营地的星级也较高,热水、超市、饭店、游泳池、洗衣房等设施一应俱全。而他们也采取了文化旅游与观赏风景相结合、住帐篷和住饭店相补充的方式,边看边休息,既在计划的框架内,又拥有充分的灵活性。
此外,吴先生一家每四、五年都会回一趟中国,住上三个星期左右。由于吴太太每年有9个星期的带薪假,有时还可以享受到公司提供的度假优惠价格。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假期生活的质量,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花在了度假上。
由此可见,生存状态的改善和观念的改变已经令生活在法国的华侨华人适应了平时紧张工作、假期彻底放松的生活节奏,而且度假方式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一方面这体现出大部分华人在法国社会的成功融入,令一方面也显示出,勤奋、重视教育和家庭等一些中国传统价值和现代西方城市生活的巧妙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