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影视艺术以其现代化的优势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很难想像传统的戏剧有多大的存在空间。然而,莫斯科剧院的繁荣景象向我们展示了戏剧经久不衰的魅力。莫斯科总共近900万人,有大大小小的剧院数百家。虽然剧院林立,但绝不雷同,各大剧院都有自己的演出风格和经典保留剧目。现代化声光手段的运用,使戏剧的表现空间远远超出舞台的局限性,丝毫不逊色于电影,且以象征性见长。到剧院看剧可是一门学问,同一剧目可能在不同剧院同时演出,每个剧院却都有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诠释。要想充分享受看戏剧的乐趣,不仅需要预先读原著,还要对剧院的风格、甚至演员阵容有所了解。
大剧院和小剧院在俄最有名
莫斯科大剧院始建于1776年。该剧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歌剧团、芭蕾舞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是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剧院。柴科夫斯基、安东?鲁宾斯坦都曾在该剧院担任指挥。
尽人皆知的小剧院则成立于1824年。它的历史基本上与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发展同步,普希金、果戈理的经典剧目曾在这里上演。自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系列剧目在这里成功演出后,小剧院不仅以这位剧作家的名字命名,也始终保持了剧作家诙谐俏皮的风格。《大雷雨》、《自家人好算账》及《没有陪嫁的新娘》等传统剧目历经世纪的考验而保持了本色。这里还是大中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好地方。小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仅数步之隔,且与大剧院一样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也最能吸引游客。连不懂戏剧的外行,也将其列入观光项目。
但并不是什么都适合在小剧院看。笔者在这里看到的契诃夫剧目,很忠实原著,但感觉少了作家笔下那种缠绵的惆怅。一位研究契诃夫的专家告诉笔者,看契诃夫的作品,还是要到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去,那里才有挥之不散的抒情和感伤。
精彩剧目演出时,是观众的节日
与小剧院相仿,马雅科夫斯基剧院以富丽堂皇的舞台和实力雄厚的演员阵容吸引着观众。这个剧院着意为每位演员精心设计,不仅找到其相称的角色,而且剧目的编排也充分考虑到“演戏”的因素。这里上演的《卡拉马佐夫们》是依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改编的。演员的出色表演压过了作者的声音,让读过原著的人颇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但马雅科夫斯基剧院忠实的观众还是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可以充分领略到戏剧之为戏剧的乐趣。
现代人剧院如它的名字一样响亮生动。20世纪50年代,一批契诃夫艺术剧院的学员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探索。60年代的“解冻”给这个剧院带来了繁荣。舒克申、田德里亚科夫、万比洛夫等苏联时期的剧作家,以及至今仍活跃于创作舞台的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等当代剧作家,在这里抒发新时代小人物的千愁百感。历经时代的变更,剧组始终坚持传达当代人的心声。相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剧院,创建于1964年的莫斯科塔干卡剧院则以对作品的哲理阐述见长。观众来这里不仅是看戏,更是参与思索者的对话。它擅长把握原著的精神,将人们零星模糊的感受集聚成深刻凝重的思想,通过舞台手段表现出来。热爱塔干卡剧院的观众说,这里的每一次演出都震撼心灵。从第一部剧目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起,剧组在探寻善与恶的根源时,确定了自己的艺术走向。塔干卡剧院对传统名剧的解读也独具匠心。如古希腊不朽的悲剧《美狄亚》。在这里已经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背叛与复仇的故事,而是注入了20世纪哲学的因素:人面对世界时的孤独和为存在而付出的代价。《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大师与马格丽特》等剧目演出时,都是观众的节日,场内座无虚席。
戏剧的繁荣体现了俄罗斯人对文化传统的珍视
从每年9月到第二年六七月,俄罗斯剧院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就算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俄罗斯人也照常欣赏戏剧。显然,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无论走入哪个剧院,和那里的剧迷聊起来,他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他所钟爱的剧院,如数家珍地讲起那里的演员,并一往情深地谈起他和这个剧院的不解之缘。
俄罗斯人对戏剧的追捧要得益于文学教育的普及。遍地的艺术院校,将对文学的热爱从童年起就注入到俄罗斯人的情感中。同时,戏剧的繁荣也体现了俄罗斯人对文化传统的珍视。一位莫斯科大学的文学教授就曾说过,文学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不仅仅是作家,他们的创作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莫斯科,对戏剧的享受并不是想像中的阳春白雪,而是像他们呼吸必不可少的空气。难怪一位久在中国工作的俄罗斯朋友说,中国什么都好,就是看不到莫斯科那样的戏剧,他风趣地说:“这也是维他命呀!”
|